清远英德:用好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11-24 17:07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清远英德:用好红色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近年来,广东清远英德市高度重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珍藏了一批革命文物,建成了一批革命教育基地,形成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带动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加强老区建设 展示先烈事迹

作为广东省革命老区县,英德共有23个老区镇、241个老区行政村、2398个老区自然村。有革命遗址146处、烈士608人。

石灰铺美村下园村没水岩栓牛坪曾是粤赣先遣支队突击大队和英西武工队等武工队隐蔽和藏匿粮食、枪支弹药的地方。今年8月27日,英西武工队后裔、吴茂生烈士后裔以及雷公寨片革命老区七个自然村村民、党员干部,龙华村委班子成员、龙华竹露清响民宿老板郑伟贤、佛山电器城吴集科等企业家和乡贤自发捐资84万元,启动对“英西武工队驻地旧址—没水岩栓牛坪”革命遗址项目进行修缮。

下园村位于英德市石灰铺镇东部,是美村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1944年,该村青年吴茂生投身邬强领导的东江纵队北江抗日先遣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江纵队北江支队秘书,1946年秋,吴茂生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家乡乡开展革命活动。1949年6月1日(端午节)吴茂生不幸被捕牺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沙口大队(突击大队前身)、粤赣先遣支队(后改为北江第一支队)突击大队、英西武工队和连江支队的横石塘武工队、附城武工队在下园村一带开展武装斗争,组织成立农会,组建民兵队,开展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的“反三征”斗争,积极筹粮筹款、筹集武器支援革命,收集情报,转运武器和粮食物资等,下园村成为龙华游击区的一部分,也是英东、英西革命根据地联系的纽带。

2019年,美村村委会下属7个自然村自发组织雷公寨革命老区筹建办,并举行革命烈士吴茂生旧址维修暨公路绿化路灯安装、门楼工程开工仪式,动员当地群众、爱国归侨、镇村干部等人捐款,对革命遗址进行修缮。革命烈士吴茂生重孙吴华获是一名90后,近年来他一直在村里跟进革命遗址的修缮工作。“从小我们就知道先辈吴茂生是个革命烈士,我们想把他的事迹传承下来,教育激励后人。”吴华获说。

据了解,美村村委雷公寨片区第一党支部以开展革命老区建设为契机,通过支部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凝聚群众力量,把募捐的60多万元资金投入进行革命烈士吴茂生遗址维修和1.5公里公路绿化及路灯安装和两座门楼工程,进一步打造基层党建品牌,引领乡村振兴。

修缮革命遗址 传承红色基因

九龙镇金造村是一片红色土地,1949年1月曾发生红色革命“金造起义”,涌现了罗佛金、罗发(原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英清阳边区人民解放大队大队长)等一批革命志士。

九龙镇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利用村民、乡贤捐款136万元及专项经费57万元修缮维护金造保卫战旧址,通过整合粤桂湘边司令部旧址、中共小北江特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旧址、金造起义广场、思源亭、庙角山战场遗址等资源,把金造村打造成为红色旅游文化村。其中,九龙金造起义纪念广场被清远市委授予“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成为清远市党史教育的红色线路之一。

而位于东华镇的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是粤北重点革命老区之一。1931年,受党的委派,参加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刘裕光到英德鱼湾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8月29日,鱼湾圩附近各乡农民涌向鱼湾圩西头,到大同社学(即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参加庆祝大会,并成立“鱼湾苏维埃政府”。这是清远地区首个苏维埃政权,也是当时广东少有的几个苏维埃政权之一。

解放后,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长期用作学校教室。因年久失修,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英德已多次投入资金对其进行修缮,在建设配套设施的同时,从民间广泛收集各类图文实物史料,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原纪念馆进行改造和设计,较全面地呈现了鱼湾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方面发展。

如今,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已成为清远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德市廉政教育基地及党性教育基地,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超6000人次开展教育学习活动,成为英德及周边县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反腐倡廉传统教育基地。

挖掘红色文化 打好文明底色

“亚婆石革命老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走进英德市桥头镇亚婆石村,入村大门上镌刻着一幅显眼的对联,一股红色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亚婆石村是革命烈士廖碧波、廖宣、朱观兴的故乡。

亚婆石位于英德与翁源边界的滃江河畔,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1926年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亚婆石村组织起犁头会(农民协会)、武装民兵和支援部队,成为粤北英德、翁源、新丰、佛冈、曲江地下活动、武装斗争联络中心。

“我们十分重视利用宝贵的‘红色资源’,通过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风雷激荡的革命史实,以及老百姓的身边人、身边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精神高地’,塑造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用红色基因培育文明底色。”该村一村干部介绍说,通过一系列的红色资源挖掘,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教育和激励一代代人始终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亚婆石村还加强农村科技、卫生、法律、文化宣传教育,通过科学文化知识、致富技能的学习和文明道德风尚的培育,改变人们旧观念和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出将村子打造成一个集红色文化、特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亚婆石村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外出乡贤回村都称赞家乡美。

加大保护力度 赓续红色血脉

英德地处广东省中北部,由于北江和京广铁路的交通便利,较早融入全国大革命熔炉,是广东省革命老区县,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遗址。截至2020年,英德市已投入2300多万元的专项保护、维修资金。如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累计投入了900多万元的维修资金,使革命遗址面貌焕然一新,并设立了10多间的展览室;英德烈士陵园已投入400多万元进行了修建,英德市博物馆设立400多平方米的革命纪念馆,现已收集一大批资料和各个革命时期物件。

英德红色资源丰富,全市共有革命遗址146处,而这些遗址也成为英德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阵地。“由于革命遗址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又难以承担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和利用的费用。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对这些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和维修,以避免革命遗址在维修过程中造成损失。”英德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张方贤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广东新闻

作者:刘泰山 黄振生、陈咏怀

阅读量:4.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