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征程。
2023年,“把失去的三年夺回来”,成为山东拼经济的主基调,为此多地按下“快进键”。威海、临沂、烟台等省内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山东各级财税部门打出“组合拳”,顶格落实减税退税降费措施,促进企业发展;联动企业出国“抢订单”;拿出“真金白银”刺激消费……为了稳经济强信心,山东早已铆足干劲,争当“排头兵”、勇当“领跑者”。
“砸重金”投资搞项目,为市场打造“小太阳”
风平浪静,项目就是激荡起涟漪的那枚石头;逆水行舟,项目就是搅动水浪、推船航行的发动机。重大项目建设中焊枪口喷出火花就是希望!建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形成涡旋带动经济的活力迸发,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重大项目落地提速,持续发挥对稳经济大盘的关键作用。山东省委、省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项目攻坚,拉动有效投资。山东各地抢抓重大项目开工和建设,以抓快抓早、抓实抓细的劲头推进项目工期。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经济发展离不开道路建设。近年来,山东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铁路建设项目。客运方面,形成了“两横两纵”环鲁高铁网,先后建成青荣城际铁路、石济客专、济青高铁、青连铁路、鲁南高铁、潍莱高铁等一批重大高铁项目,新增高铁1520公里,初步实现高铁环鲁运行。货运方面,形成了“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先后建成德大、瓦日、龙烟、青连和张东铁路扩能改造、邯济胶济铁路扩能改造、辛泰磁莱电气化改造等一批铁路项目,新增货运铁路里程1544公里,货运铁路里程达到5151公里,全省铁路电气化率82.8%、复线率63.2%,骨干货运铁路全部实现电气化,运能得到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掀起热潮,各地产业类项目也加快进行。放眼山东,动能正澎湃。一边是传统产业项目的“凤凰涅槃”转型升级,另一边是科技范项目如“雨后春笋”快速崛起……
威海省内装机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临沂重点光伏项目奠基开工;烟台重点高校建设项目持续发力;淄博的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按下“加速键”;德州的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破局起势……这些优质项目的开工意味着在多个领域将打造起多个新的增长极,孕育着强大的发展后劲。
密集出台纾困政策为市场主体送来“及时雨”
不利因素反复持续冲击下,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受到较大影响。企业的发展是“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强大的政府部门始终是企业坚实的后盾,始终与企业肝胆相照。面对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山东今年以来助企纾困政策密集出台,给广大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山东持续跟踪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提前分类梳理2022年出台的四批政策清单、284项政策落实情况,同时着眼市场主体需求,从强化助企纾困、优供给扩需求、创新要素支撑等5个方面新制定27项针对性政策,形成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第一批政策清单,涉及省级财政支出1242亿元,将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政策从“纸上”落到“账上”,山东各级财税部门打出“组合拳”因地制宜顶格落实减税退税降费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有效推进企业发展。为确保继续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政策红利直达快享,不少地区税务局迅速响应,通过税收大数据提取后台数据,将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名单及时下发,采取“线上服务不打烊,线下服务无死角”的服务模式,“点对点”为符合政策红利的企业送去“及时雨”,切实帮助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困难和经营压力,为企业稳步发展添力续航。
留抵退税款虽然对企业来说金额不算很大,但对充实现金流很重要。据了解,收到留抵退税款后,大中型企业促进生产、扩大投资、加速技术改造的动能明显增大;小微企业大多用于发放拖欠工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持续经营意愿增强;技术型企业则用于后期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
增强企业自身韧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尽管外部环境很困难,依然有一些科技型企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科技型企业在遇到外部压力时,迅速应变,以创新出彩的“硬核”产品立足双循环发展格局。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企业,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在发展的岔路上,选择裹足不前还是选择创新引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寿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出击是永恒的破题法宝。
山东省政府印发《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一批)》中采取一系列奖补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勇闯无人区,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比如围绕“十强产业”提升、企业运营需求、核心技术攻关等,实施专利导航项目30项,并分别给予经费支持。山东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领飞。当创新和科技“双剑合璧”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自身的战斗力,让企业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袭来时,顽强站立、乘风破浪。
打通双循环,消费复苏按下“快进键”,市场回归“烟火气”
经济稳健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驱动,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具有持久牵动力。在经济沙场纵横驰骋一定要将消费这驾马车牢牢拉在手里。
聚焦汽车、家电、餐饮等重点领域举办大型促销活动,鼓励各市对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创新模式、创意活动和对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山东多地多举措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提振市场信心,引导经济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
山东制造光在省内、国内销售还远远不够,更要走出去,走在前。市场蛋糕就这么大,谁先张嘴,谁就能多吃上一口。稳外贸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山东作为外贸经济大省,在国际市场需求下滑、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加快落地32条外贸保稳提质措施,建立了24小时重点外贸企业国际物流需求报送机制,扩展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功能,“一企一策”解决企业用工、通关等问题。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提出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公路及航道、船闸防疫检查点“应撤尽撤”……外贸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尤其是在防疫政策调整之后,誓要把“失去的三年都拿回来”,山东争当“排头兵”、勇当“领跑者”,在“早去一天,就多一分商机”的精神指引下,启动了“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联动企业赴境外参展、开展商务洽谈,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打响了后疫情时代组团出海“集结号”。省商务厅在1月10日组织全省企业参加“2023年法兰克福国际家用及商用纺织品展览会”,还将赴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对接新老客户,拜访知名跨国公司,开展招商活动。今年,“齐鲁号”中欧班列将探索国际邮政专列、国际冷链专列、跨境电商专列等新业态,推动班列从运输服务产品向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变,为一万五千多家进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跨境综合服务方案……
爬坡过坎中,护好粮食安全,端牢饭碗,风雨袭来,我自岿然不动
仓廪实,天下安。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山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齐鲁大地沃野田间,粮食、蔬菜等长势良好,稻花香里能闻出踏实的气息,田埂上孕育的是无限的希冀。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山东全年粮食总产1108.76亿斤,比上年增加8.62亿斤,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两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山东粮食产能不断攀高峰、上台阶,在风雨中砥砺成长,于挑战中强筋壮骨,给了我们啃下“硬骨头”、踢开“绊脚石”、铲除“拦路虎”的勇气和信心。“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端牢饭碗”能更好的稳固地盘、增强抗风力,让经济巨轮在乘风破浪时,御风前行,踏浪高歌。
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筑起“保健康、防重症”的坚实防线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无论如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专门为新生儿及孕妇、发热病人、急危重症患者等5类人群开辟就医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诊治;动员有条件的医院、诊所、药店设立临时发热诊室,就近满足群众就诊、用药需求;向重点人群发放“健康包”,组织基层医疗力量下沉一线,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快速提升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重点解热镇痛药产量……
山东严格落实“乙类乙管”,持续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强化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工作,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强化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奔向大海的河流,跨越高山深谷、历经冲波逆折,但奔腾向前的势头始终不变。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我们“行走江湖”的强大底气,能带我们穿越风浪的跌宕起伏,不惧乱云飞渡,在风云变故中闲庭信步。沧海横流,山东作为实体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显出了它的英雄本色,成为我们国家稳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和底盘。眼下,山东各地都在忙于恢复生产,努力拼经济,寒意虽未完全散去,但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越过冬天,没有一个春天会失约,静待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