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多公里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首位。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为山东经略海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耕海1号”宛如一条项链镶嵌于碧海之上。作为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这里构建起“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新模式。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说:“整个项目体现了它的创新、示范和引领,在注重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现有的海工装备和海洋渔业领域的一些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为全国海洋牧场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模式。”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坚定了山东向海图强的信心和决心。山东持续做好“港口、产业、生态”三篇文章。2022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9亿吨,跃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航线数量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集装箱量3757万标箱,稳居全国第四位;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创造世界纪录的还有一批批山东造“大国重器”。“蓝鲸1号”“蛟龙号”“深海一号”“国信1号”等高端海洋装备相继交付使用,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三大制造基地交相辉映。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洋装备产业处三级调研员燕乐政说:“以实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为总抓手,全力打造山东半岛高端船舶海工装备产业聚集区,在高技术特色船舶、高端海工装备等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不仅海洋装备领跑全国,山东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交通运输等6个产业增加值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引领。山东拥有省级以上涉海科研院所55家,涉海类院校22家,全职驻鲁海洋领域院士21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落地,加速海洋科技创新 “落子成势”。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说:“在全国激烈的海洋科技人才竞争的背景之下,我们依然是显现出不断地积聚人才,实现由基础研究向开发研究向应用研究向市场转型的贯通,强力支撑了山东省海洋经济的高质量转型。”
加速蓝色崛起,山东把海洋生态文明摆在突出位置,开展了渤海攻坚海洋生态修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工作,整治修复海岸线461公里、滨海湿地9075公顷。同时加强海洋灾害治理,2022年浒苔最大覆盖面积是历史最小年份,同比减少了92.2%。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张秀珍说:“全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水质比例一直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海洋生物多样性稳中有升,建设人海和谐美丽海洋”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向海而生,开放而兴!五年来,山东高水平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用结结实实的成果为山东的未来打开了蓝色通道,拓展了蓝色空间。山东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 开新局”,坚持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实现新突破,努力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引领区,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多山东贡献。”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