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03-03 14:10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福建发布野生动植物系列资源图鉴:万物和谐 有灵且美
来源:福建日报
核心提示
3月3日是第10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其间,福建省首次发布野生动植物系列资源图鉴,包括《福建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图鉴》《福建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图鉴》《福建省鸟纲图鉴(上下卷)》《福建省哺乳纲图鉴》《福建省爬行纲和两栖纲图鉴》《福建省兰科植物图鉴》等6册图鉴。图鉴共收录我省自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9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0种及变种、哺乳动物143种、鸟类592种、爬行动物125种、两栖动物53种、兰科植物201种。物种信息收录时间截至2022年6月。
福建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生态屏障。“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翻阅野生动植物图鉴,一窥福建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不断刷新记录
从策划到出版,这套图鉴的诞生前后历时两年。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伯锋从业30年,对福建省的野生动植物如数家珍。但在参与编写的过程中,持续刷新的生物多样性记录,依然不断给他带来惊喜。
黑脸琵鹭,因长嘴状如琵琶而得名。作为全球濒危物种,其全球种群数量仅6000多只。不过,它们却是闽江河口湿地的常客,每年10月自北而来,在温暖的南方度过漫长冬日。去年冬季,当地共记录到167只黑脸琵鹭,创历史之最。
黑脸琵鹭
但在20年前,黑脸琵鹭在福建省难得一见。当时,黑脸琵鹭全球种群数量仅1000多只。福建虽有过记录,但这一珍稀物种已10多年不曾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为寻觅黑脸琵鹭,2003年2月,刘伯锋和同事们踏遍福建大小海湾和河口湿地,3月1日上午,第一次通过单筒望远镜,在闽江河口观测到两只黑脸琵鹭的优美身姿。这一重大发现,让他们激动不已。
那时的闽江河口,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自然保护区。为推动闽江河口湿地和水鸟的保护,刘伯锋和同事们在这里开始了为期3年的鸟类资源本底调查,利用周末工作空闲,他们扛着单筒望远镜,随身带着榨菜面包,一待就是一天,在闽江河口湿地共记录到240多种鸟类。
之后的20年里,闽江河口湿地实现了从县级、省级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级跳”,不合理的建设项目被叫停,“退养还湿”、海漂垃圾清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治理、高潮位水鸟栖息地营造……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得以落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记录不断被刷新。
编写图鉴时,刘伯锋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变化:曾经罕见的黑脸琵鹭如今在越冬和迁徙季节连年造访,有些亚成鸟甚至成了“长住客”,留在闽江河口湿地等地度夏;以往不曾见过的小天鹅,如今已形成了稳定的种群;去年观鸟爱好者记录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是1980年后在福建的首次记录……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一环,闽江河口湿地记录到的鸟种数不断突破,累计达313种。
华南虎
不仅仅是闽江河口湿地,翻阅福建省野生动植物图鉴,新物种、新分布记录俯拾皆是——
有着“鸟类活化石”之称的白鹤,多集中在鄱阳湖越冬。自2020年首次入闽后,泉州湾已连续3年观测到了它们的踪影,改写了“白鹤不入闽”的历史。
2011年以来,福建连续多年开展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其间发表了福建舌唇兰、武夷山对叶兰、茫荡山丹霞兰3个新物种。茫荡山丹霞兰的发现,填补了丹霞兰属植物在福建分布的空白。
刚刚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穿山甲,在福建的种群量正稳定恢复。
……
“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刘伯锋说,福建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是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省份。为维护生物安全多样,福建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和制度体系,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纳入林长制、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的考核内容,建立了常态化监管与协同执法机制。目前,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地358处,保护了全省8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各类典型生态系统、植被类型。
数据显示,福建自然分布有脊椎动物1733种、昆虫1万多种,其中华南虎、黑熊、穿山甲、中华白海豚等291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然分布有植物5550种,其中桫椤、苏铁、南方红豆杉等130种及变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大灵猫
打开秘境之“眼”
几天前,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人员在回收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监测画面记录到了珍稀物种欧亚水獭的身影。视频画面中,两只体格健硕的欧亚水獭灵巧地穿梭于溪流和岩石上,似乎是在结队捕捉猎物。这是该物种在当地的首次影像记录。
“水獭是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指示种,国家公园内沟壑纵横,溪流多达150余条,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主任张惠光说,2000年以后,福建仅在东部及沿海的小范围区域有过欧亚水獭的确切记录。此次记录,与既往已知的分布点均不相邻。
欧亚水獭的新分布记录,源自秘境之“眼”的捕捉。“我们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监测等技术手段,构建了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刘伯锋说,2016年以来,福建已在全省自然保护区按照网格化布设1600多台红外监测设备。透过秘境之“眼”,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在不被打扰的前提下,进入公众视野。这仅仅是福建坚持科学治理,以科技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方面。
“我们连续18年组织开展沿海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组织自然保护区深入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建立健全资源档案,让保护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刘伯锋说。
栗喉蜂虎
武夷山毛泥甲、无凹带蜉金龟、多形油囊蘑、武夷林蛙……过去的两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物种不断“上新”。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张惠光说,早在1979年,全国近千名科技工作者便组建综合考察队,在这里开展了为期10年的科考活动,共采集各类标本100多万号。
2020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组织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一年后,又全面启动为期三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这次调查范围覆盖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的所有区域。”张惠光说,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已发表12个新物种,涉及高等植物、两栖动物、昆虫、大型真菌等类群。“我们正推进调查成果的应用转化,编研武夷山生物志书图鉴,建立完善生物资源监测体系,指导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玳瑁
科学治理,也让濒危物种逐渐摆脱灭绝威胁。
春光明媚,龙岩梅花山深处的中国虎园内,35只人工繁育的华南虎正在散养区自在踱步,不时虎啸山林,尽显百兽之王风范。然而,1998年,第一批从苏州动物园引进的华南虎入住梅花山时,甚至连笼子都不敢出。
“当时引进的华南虎,是在人工干预下繁育成活的,从未投喂过活体。”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工程师罗红星见证了华南虎野性的回归。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虎亚种,历史上在闽西地区广泛分布。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华南虎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96年,华南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十大濒危物种之首。
1998年,龙岩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华南虎保护工程。那一年,罗红星等人被派往苏州动物园学习老虎饲养管理,并首次引进两雄一雌3只华南虎。
“我们通过科研攻关,克服华南虎近亲繁殖严重造成的繁殖率低、成活率低等障碍,通过半野化、野化训练,逐渐恢复其繁育及野外捕猎能力。”罗红星说,近几年来,福建华南虎人工繁育研究和野化训练突破不断:2003年,实现高海拔华南虎首次成功繁殖;2005年,首次实现了人工散放条件下的野外成功繁殖并哺育成功。目前,该基地已累计繁殖成活华南虎66只,繁育成活率达70%。
金斑喙凤蝶
构筑保护合力
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来自福建观鸟协会的志愿者们正计划动身前往连江县四姆屿,开展中华凤头燕鸥社会化招引工作。去年,他们首次在这座无人岛上记录到了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的全过程。
中华凤头燕鸥是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由于数量稀少、踪迹神秘,被称为“神话之鸟”。
2000年夏天,在“消失”63年之后,人们才再次在马祖发现其踪影。2004年,我省首次在闽江河口湿地观测到2只中华凤头燕鸥。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福建省观鸟协会的志愿者们开启了中华凤头燕鸥的寻觅之旅。
2018年,台湾台北市野鸟学会提供了一份中华凤头燕鸥卫星定位图。定位图显示,一只背有卫星定位器的中华凤头燕鸥经常出现在四姆屿。按图索骥,福建观鸟协会的志愿者们很快便在四姆屿上记录到2只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并判断此处很可能是新的繁殖地。随后,志愿者们成立专项保育小组,围绕四姆屿开展“神话之鸟”保育行动。
社会化招引,是保育行动的重要一环。“我们在除草、灭鼠、铺设砂砾等生境布置基础上,布设假鸟模型,以吸引过境的中华凤头燕鸥到岛上繁殖。”福建省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说,去年7月3日,志愿者们终于记录到第一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的诞生,并为其取名“华宝”。这被认为是我省在拯救这一极度濒危鸟种工作上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生态福祉,全民共享。维护生态多样性,自然也需要凝聚全民共识,汇聚社会合力。福建广大生态环保志愿者自发开展生态监测、保育行动、自然教育,已成为推动福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雨蛙
由于羽毛艳丽,栗喉蜂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作为来自东南亚的夏候鸟,栗喉蜂虎过去多在厦门与金门一带度夏。2017年,观鸟爱好者第一次在晋江市深沪镇科任村记录到了它们的倩影。由此,科任村成为有记录以来,栗喉蜂虎在我国最北的繁殖地。此后,每年春末夏初,数百只栗喉蜂虎便会光临科任村,在砂质的岩壁上用嘴和利爪掘洞为巢,求偶繁殖。
2017年开始,泉州市观鸟协会会长吴柯朝带领志愿者,在科任村连续多年开展栗喉蜂虎监测,摸清了这一高颜值鸟类的生活习性与繁殖规律。但同时,他们也发现当地栗喉蜂虎种群数量在减少——从最多时的300多只,减少到100多只。
“繁殖地点距离村庄生活区很近,时常有村民前来挖掘土方,破坏了栖息环境,加上摄影爱好者扎堆来访,给栗喉蜂虎造成不小干扰。”找到症结后,吴柯朝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当即联系当地政府与村两委,共同启动“护鸟行动”。很快,市里出台专项保护措施,镇里安排专项资金在栖息地建立起围栏,村里在距离栗喉蜂虎栖息岩壁数十米的位置堆起一米高的土方,防止车辆及挖土车进入。
“我省已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志愿者4000多人,积极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候鸟‘护飞行动’。”刘伯锋说,去年我省“爱鸟护鸟科普志愿服务行动”入选中国科协2022年全国30个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
黄腹角雉
勺脚鹬
藏酋猴 黄海 摄
中华石杉
为更好展示我省生物多样性,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省林业局计划以此次发布的野生动植物系列资源图鉴为基础,建设线上数据库,对公众开放,并将福建省野生动植物系列资源图鉴赠送给省内的百所图书馆和学校。未来,社会公众、科研人员、执法人员只需要指尖轻触或者到当地图书馆,就能实时、便捷获取相关物种信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提供
阅读量:22.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