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出版《儒藏》、整理《十三经》!儒家文明省部共建新模式,协同创新推进文化“两创”与文明互鉴

来源:齐鲁网

2023-03-29 17:32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9日讯 今天上午,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换届会议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及线上同时举行。会上,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贾德永宣读国际儒学联合会刘延东会长寄语,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致辞,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学典汇报工作,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当选中心新任理事长并致辞。同时,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协同高校的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儒家文明以其关切人类前途和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关注,开展儒学研究阐释和应用推广,意义更加重大,任务更加紧迫。由山东大学牵头组织的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成立,协同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单位,以弘扬优秀齐鲁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精华为使命,推进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9年9月获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19年以来,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自觉走在时代前列,主动承担起学术本土化使命,坚持初心、引领创新,把传承发展儒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中心科研、管理队伍,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有效整合创新资源 构建协同创新新模式

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中心体制机制改革,务实开拓,聚力八方,进一步促进研究力量的汇聚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依靠团结协作、共建共享,实现最大限度凝聚智慧、各显神通。为吸引汇聚海内外优秀学者,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加盟中心科研团队,参与合作研究,中心制定《驻中心研究员管理办法》,结合相关人事政策,因地制宜签订工作合同,灵活落实薪酬发放、基础设施搭建及生活保障等配套措施,从源头上破解了现有机制的种种束缚,确保了团队较快组建和高效运行。疫情爆发前,中心充分发挥海内外学者作用,成功举办五十场儒家文明讲坛,进一步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研究,扩大了中心在国际学界的影响。疫情期间,中心探索线上“云端模式”合作科研机制,初步实行了海外连线云端会议,成功举办了“中奥儒学对话论坛”,中国和奥地利的学者围绕人类的未来和命运等话题进行了线上研讨。近期,因疫情中断的海外学者访学项目将重新启动,部分海外学者将重返中心接续前期工作。

此外,中心还在牵头高校率先实行了论文署名互认机制,引导学者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学科,为院际合作、交叉研究创造了条件;在各协同单位设立后期资助项目,支持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两创”成果出版。

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学典表示,儒家传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任何一个单一的高校、单一的科研实体,都无力承担对这个庞大体系的整体研究。因此,必须依靠大家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所致力的探索性方向,就是打破单位之间、科研实体之间、高校和高校之间、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在地域上、制度上、机制上的障碍,实现力量的有机整合,共同推进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整理研究《十三经》 填补中华文化研究空白

聚焦主题,引领创新,中心一直致力于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目前,中心正有序推进《十三经》的整理与研究。首部、第二部已经由中华书局开始陆续出版。王学典透露,《十三经》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权威的定本、整理本。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华文化研究一个重大空白。

同时,中心汇聚一流专家学者,立足中国五千文明,共同阐释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致力于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中心承担的国务院参事室重大委托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研究”,系统整理和总结传统文化中对完善当代中国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仍具重要借鉴意义的思想资源、制度设计和具体案例。曾振宇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对儒学具有现代性因素的成分进行“提炼”,以探究观念史的发展和变迁是如何深层次影响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历史进程。近期中心还承担认领了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署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底蕴研究”两大课题。

中心凝聚了一支在多领域具有领军地位的学者群体,不少学术委员和管委会成员都是标志性成果的开拓者和国家级奖项的获得者。陈来教授《仁学本体论》获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王云路教授《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以及敝人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等获二等奖。围绕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陈卫平教授研究论文《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历程》在学界引发热议。舒大刚教授担纲总主编的大型儒学文献丛书《儒藏》正式完璧出版,作为一部汇聚中国历代儒学成果的大型儒学文献丛书,被称为“中华儒学第一藏”。朱小健教授主编《刘盼遂著述集》的问世,以高质量的古籍整理水准践行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前不久落幕的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中,郭齐勇、杨国荣、杜泽逊教授荣获“学术名家”奖,此前陈来教授还曾获终身成就奖,郭齐勇教授《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多部中心学者成果荣获国学成果奖。

传播正气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开展服务社会工作

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中心组织专家研究和撰写《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探索以德性为核心、以伦理为本位、以人情为重心的古典儒家生活方式,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社会秩序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方案。杨朝明教授撰写的《国学通识课》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推荐,入选“新时代领导干部通识读物”丛书。

中心近年来还开展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实践活动,并影响辐射到周边多地。持续推进乡村、社区儒学建设,组建中华美德教育学院,扎实推进政德教育、商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举办“山东大学百年学堂·卓越领导与创新”等培训班;派出儒学讲师团走村入户,陆续开展了“端午节日文化”“七夕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德主题讲座,推动学术走出象牙塔,把研究成果和百姓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共享儒学文化研究成果,更好地发挥儒家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大协同力度 推动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

王学典向闪电新闻记者透露,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中心的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压力。

换届后的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将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心将深入开展儒家思想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国家文化发展和社会治理建言献策,提供智库服务;将全面推进儒家经典及其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及数字化建设,建设儒学文献研究资料库;将持续发挥儒家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为宗旨,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体系;将进一步打造中国古典学术一流人才培育基地,总结梳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将继续推动儒家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对话,建设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文化平台。

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将继续开拓创新,把传承发展儒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唱响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光明前景,推动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闪电新闻记者 陈一钊 何则伟 报道

来源:齐鲁网

闪电热点

阅读量:15.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