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农业
2023-03-31 11:19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6000多亩古桑树群衍生出亿元产业链,山东夏津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来源:山东农业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人的诗句里,对于桑树的描写数不胜数。
在山东夏津东北部黄河故道,有一片占地6000多亩的古桑树群,被列为山东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那里,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是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多年来,古桑树群的存在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因浑身是宝在当地兴起桑葚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实现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一片桑树林防风又防沙,让“无风三尺土”渐渐消失
3月份的德州夏津杏坞园,一棵棵桑树冒了新芽,整个桑园成了一望无际的桑树海洋。桑葚花期很短,结果期一般是每年的5—6月份,每到这时候杏坞园的游客会变多,古桑博物馆讲解员曹茹变得特别繁忙。
“桑树由于根系发达、生命力旺盛,成为夏津历史上防风固沙所栽种的主要树种。古桑树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20世纪20年代是种植鼎盛时期,桑树枝叶繁密,种植面积达8万亩。”3月22日下午,北京的旅游团来到博物馆,曹茹熟练地讲解着桑树治沙的历史故事,游客们不时和她互动提出一些问题。
据曹茹介绍,2600年前黄河第一次大徙漫溢夏津,形成204平方公里的古道和扇形地,风沙流蚕食农田,水土流失严重。“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流传在夏津的歌谣描述了当年的景象。
在长期与风沙作斗争的过程中,夏津人民发现桑树生命力极其旺盛,根系发达,根深可达4米,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也能生长,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和保土功能。因此,桑树成为夏津风沙区治理的首选树种。特别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朱国祥就任夏津知县,发现此地“地半沙滩、不宜稼禾”,便晓谕百姓“多种果木,庶可免灾而裕才用”。经过他的提倡,时至今日,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桑树8万亩之多。由于历史上古桑树群几经浩劫,现仅遗存古桑树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椹树2万余株。
一棵桑树带动产业发展,成了村民“致富聚宝盆“
夏津县苏留庄镇前屯村是一个典型的依靠桑树产业发家致富的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桑树。村里的种植大户刘传峰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合作社,除了种树他还做深加工,桑叶茶、桑葚果干、桑葚酒、桑叶粉等等,应有尽有。
作为世世代代种植桑树的农户,聊起桑树刘传峰打开了话匣子。“我爷爷的爷爷就种桑树。小时候其他村子闹饥荒,我们指望葚子填饱了肚子。”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拿着桑葚当饭吃,一觉醒来流鼻血的情景。
目前,他的合作社有110户社员,共300亩地,2万余棵桑树,年销售额几百万元。当地老百姓通过合作社,实现了增收致富。在当地桑树林成了“致富聚宝盆“,2018年,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童桂英就是合作社的成员,她家里有7亩桑树地,种植桑树已有10年时间。之前,桑葚由于不好存放销量不高,当地农民种桑葚赚不到什么钱。现在每年的桑葚成熟季,童桂英打下桑葚后,一部分卖给果贩,一部分交给合作社统一处理,几乎没有浪费。仅从7亩桑树地里,就能有5万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童桂英还帮着合作社对桑葚进行深加工:把桑叶、桑果、桑枝、桑根、桑树皮等做成椹果酒、椹果食品、桑叶茶等产品。原本不易储藏的鲜桑椹经过加工后,保质期大大延长,经济效益也得以快速提高。据计算,原本1公斤几块钱的鲜桑椹,加工后1公斤可以卖到50元,仅此一项,每个社员每年便可增收7000元左右。
眼下,夏津县的尚品源、东方紫、卡洛斯、圣源、圣树源等桑类企业,年加工椹果能力2万吨,桑叶1000吨。桑类龙头已经成为古桑树群所在12个核心村和12个外延村农民富、农村美的“动力源”。
一颗小桑果做大做强,衍生旅游链走出“夏津答卷”
同样在苏留庄镇,西闫庙村一家有着红色大门的“农家乐”格外引人注目,老板闫浩正在屋里忙着。每年五六月份椹果成熟时,店内一天能接待200多名游客,“我们一家人都是靠桑树吃饭的。”他告诉记者,每年桑葚丰收时,村里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往往都要返乡一趟,一来帮忙“抻包晃椹”,二来在树下吃一捧甘甜清香的椹果。
桑葚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子返乡,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苏留庄镇不远处,就是德百温泉旅游小镇,里面的5000余株古桑树属于后屯村、前屯村和温辛庄村。其中最古老的一棵树,树龄达1500年以上,被称为“椹树王”。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看一看这棵树。
此外,小镇里300多棵桑树上都挂有木质认养牌子,有认养单位或个人姓名、电话,还有他们的愿望。认养单位、认养人定期管护树木,还能够获赠椹果和深加工产品。
村民崔风国是后屯村村民,之前家里除了种树没有其他营生。现如今,他的两个儿媳妇都在德百温泉度假村工作,每年家庭工资收入加上十几亩果树的收益超过了10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旅游区让村民手中的乡村资源有了变现的可能,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观光项目和多年来相继开发的旅游节庆活动,如每年春节期间的文化庙会、冬雪节,正月十四的架鼓民俗节,4月份的梨花节,5月初的槐花节,5月中旬的椹果生态文化节,7月份的温泉DJ音乐节,9月份的香梨采摘节等,一个接一个的节庆文化活动,让夏津旅游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量逐年增加。2022年,夏津旅游综合总收入达10.51亿,待客量达170.85万人次。
目前,全县拥有桑果各类加工企业13家,传统加工作坊近20家,年加工各类桑果产品干6000余吨,桑黄500公斤,销售区域已覆盖全国各地,部分产品销往韩国等国际市场,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依托古桑树群这个独有的资源优势,夏津的桑产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让遗产地的农民真正从保护中受益。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就像咱这夏津桑果一样,越种越多,越品越甜。”刘传峰摸着桑树叶,笑着说。(记者 李焜染)
来 源 | 新黄河客户端
阅读量:30.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