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行走的”鸡毛掸子

来源:聊城晚报

2023-04-21 16:31

发表于山东

上杆绑毛

从活公鸡身上拔的颈毛

隋振平(左)和老伴在挑拣分类鸡毛

鸡毛隋村碑

隋振平在检查做好的鸡毛掸子

涂胶

2021年,鸡毛掸子扎制工艺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此,开发区东城街道辛屯社区鸡毛隋村的隋振平有了动力,他对鸡毛掸子扎制工艺的传承,一下子又看到了希望。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说服自己的两个儿子,重新拾起扔下多年的手艺,还手把手教会了小孙子扎制鸡毛掸子。

隋振平说,鸡毛隋村原来叫隋庄,明朝中期,村里就有人扎制鸡毛掸子。由于扎制工艺好,在附近十里八乡名气很大,人们逐渐把隋庄改叫“鸡毛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我小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扎鸡毛掸子。我从8岁那年开始,跟着大人学习扎,后来自己扎,至今已有75年了。” 隋振平感叹道。

据隋振平讲,扎制鸡毛掸子需用活公鸡身上的尾毛、背毛、颈毛“三把毛”,扎制出来的鸡毛掸子有光泽、有灵气。制作好的鸡毛掸子轻轻一抖,毛很活脱,还像长在鸡身上一样,被称为“行走”的鸡毛掸子。扎制一把鸡毛掸子,大约要用8两鸡毛。经过选毛、排把、消毒、晾晒、挑拣、涂胶、上杆绑毛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买来鸡毛后,隋振平的老伴按照颜色、长短,对鸡毛进行分类,隋振平则主要负责涂胶、上杆绑毛等扎制工序。他们老两口一周能做上5到6把,但是上好的鸡毛掸子一周只能做出来一把。

隋振平说,早年间,鸡毛掸子主要是清洁的工具,如今,鸡毛掸子成了家庭装饰、名人雅士收藏的工艺品。近几年,聊城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村里有些曾经做过鸡毛掸子的中年人重新拾起鸡毛掸子制作技艺。一些年轻人还通过网络把鸡毛掸子销往全国各地。文/图  通讯员 张振祥



来源:聊城晚报

聊城新闻

阅读量:6.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