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乡村振兴看德州丨平原县乡村振兴桃园示范区:实施“三集中”,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来源:齐鲁网

2023-04-10 09:18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0日讯 2018年启动了示范区建设;2019年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并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在全省478个“我最喜爱的乡村齐鲁样板”评选中,位居第1名;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全省乡村振兴新路径与新经验30个创新案例,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这里,就是平原县乡村振兴桃园示范区。

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如何找准乡村振兴的“钥匙”?近日,“乡村振兴看德州”主流媒体德州行采访团一行带着疑问来到平原县乡村振兴桃园示范区,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气派醒目的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专门建成一座服务中心,足以证明这里对乡村振兴的重视。”一名记者感叹道。走进大楼,乡村振兴桃园礼享电商供应链展厅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二楼电商办公区几个直播间风格各异,墙上张贴着诸多耳熟能详的带货主播的信息……

“眼下,我们这里正在积极筹备4月22日的电商节,届时将邀请多位知名带货主播前来助阵。”桃源街道工作人员徐硕谈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桃园街道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用好“农业+电商”这一模式,让更多桃园的农产品走出平原、走向全国。

近年来,桃园示范区以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街道驻地集中、产业向现代园区集中的“三集中”为主要做法,通过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两项改革,让群众吃下“定心丸”,为推进土地流转打好基础。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成立56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循环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三种模式,对接中粮、鲁粮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4.6万亩订单农业基地;与鲁望集团合作,探索了211种养循环模式,建成2万亩生态种养循环基地;全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提高粮食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同时,示范区积极与省土地发展集团合作,规划建设能容纳3万人的生态宜居小镇,有序实现人口向城镇社区集聚。先后配套建设了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配套工程,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资源服务。如今,小镇的吸纳力、承载力的不断增强,已入驻商户300余户,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发展乡村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示范区按照“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了小微创业园,9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3000余名群众进园区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农产品加工园已引进宜瑞安、海大集团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形成“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融合让群众不仅享受土地租金和二次分红,还有打工收入。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金入股等增加集体收入,探索了“党组织+产业联合社+农业企业”产乡融合发展模式。2022年桃园街道25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上16个,100万元以上5个。

鲁望农业可以称得上是“示范区”中的“示范”。能种、能养、能发电,从猪场到田间,平原县桃园街道携手鲁望农业,打造绿色循环农业,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紧密衔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

“这一片片的麦田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希望,希望有更多新农人参与到我们的农业产业中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当地政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扶持,我们在这里也安了家,以农为业、以农为荣……”在位于鲁望农业的平原全域乡村振兴展示中心,宣传片中平原鲁望“硕士夫妻”何石宝、徐幸的话触动人心。

乡村振兴离不开壮大的人才队伍,何石宝、徐幸夫妇就是其中之一。硕士来种田,起初是个稀罕事。当时,村里很多种田老把式并不看好。但在第一年,何石宝交出了小麦亩产1250斤的答卷,用成绩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此后,鲁望农业公司陆续流转了两万亩土地,还陆续招聘了六七位农学专业的硕士、学士,组建了“农业经理人”团队。2022年,何石宝交出了麦季亩产819.17公斤,玉米季亩产867公斤的优秀答卷,获得了平原县的“粮王”的称号。

“目前,我们有9名硕士、20余名本科生组成了‘新农人’队伍,为粮食高产、增产提供技术支撑。”鲁望农业有限公司平原公司负责人张研生介绍道。

自引进鲁望集团以来,双方不断探索了“211”模式,即“两口人,种1千亩地,养1万头猪”,通过通过“地上种粮——粮变饲料——饲料养殖——养殖产粪——粪肥还田——土壤改良——品质原粮”的循环种养模式,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建成2万亩生态种养循环基地,提高粮食品质,确保粮食安全。

此外,大型水肥一体化设备、先进深翻整地播种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大数据智慧农业平台等先进设备的应用,实现粮食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助力 ‘吨半粮’创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桃园街道贾庄‘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已建设成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带、麦秧绿、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闪电新闻记者 刘振  德州报道

来源:齐鲁网

德州新闻

阅读量:14.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2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