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宣传
2023-05-05 08:27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烟台山下
来源:山东宣传
在山东,有一座依海而生的城市,名字却来源于山,那就是烟台。
烟台之名来自烟台山。
摄影丨毛振宇
01
烟台山三面环海、岗峦兀立,隔海远望,北面的芝罘岛和东侧的崆峒岛清晰可见。
山上钟灵毓秀,风光旖旎:春天花儿盛放、五彩缤纷,夏天绿树叠翠、青峰连绵,秋天层林尽染、红叶如锦,冬天雪落无声、粉妆玉砌;山下则怪礁错落、碧波荡漾,观浪听风,别有风味,是国内独具特色的风景游览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于1858年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协定开放登州(今烟台蓬莱市)为通商口岸。但是,1861年,负责办理开埠事宜的英国人毛里逊看上了烟台(今芝罘区)的“天然良港”,提出将开放口岸由蓬莱改为芝罘。
自古以来,芝罘区便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唐代,日本曾13次遣使入唐求法,首次入唐便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北宋派遣赴朝鲜的使者也是由芝罘启航的。
近代以来,西方的对外贸易主要就是靠船。对比蓬莱一直作为军事港口,建筑的水城门窄、滩薄、水浅等,芝罘区的港口条件更加适合贸易往来。
清政府迫于压力,将烟台强行辟为通商口岸,烟台自此成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从1861年开埠至1932年间,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丹麦、挪威、瑞典、俄罗斯等17个国家先后在烟台山上设立领事馆、洋行、邮局等机构,烟台山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异国情调的近代建筑群。
摄影丨毛振宇
这批近代建筑群,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见证,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实物资料。
02
开埠之初,烟台港仅是一个自然港湾,还不适应大型船舶的靠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865年,清政府批准在烟台山西侧建造海关码头,这是烟台港历史上的第一座公用码头。后来,烟台山顶又建起一座简易灯楼和旗杆,用以指挥来往船只和预报天气风信,烟台山因此多了一个绰号——拉旗山。
1905年修建的烟台山灯塔
1905年,英国人在烟台山上设置灯塔,指引往来船只夜行。到20世纪80年代,烟台的船只每年几百倍地增长,加上原有的灯塔年久失修,光线微弱,1988年4月,烟台山顶重新建起一座集导航、旅游、海上交通指挥于一体的古堡式灯塔。
新灯塔外形如同一只倒扣的海螺,内设电梯可以直通11层观光台,通过望远镜可以鸟瞰整个市区,晴天的时候甚至连遥远的庙岛和养马岛都可以清晰入目。
站在灯塔之上,头顶白云,脚踏碧波,山海之胜,如临仙境。
灯塔上的聚光灯,最远射程可达40多公里,每当夜幕降临,灯塔就通过运转的千块透镜反射出强光,划破辽阔海域,给夜航的船只指引方向。
摄影丨于馨杰
03
1898年前,烟台作为山东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也是中国北方仅有的三个对外开放口岸之一,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沿海的发展,但开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西方的侵略需要。在那段黑暗岁月里,西方列强不仅大搞经济侵略、文化侵略,还大肆向我国倾销鸦片,这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痛。
在烟台山上的灯塔前,有一座高大的抗日烈士纪念碑,那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第一次解放烟台时光荣牺牲的89位烈士而建的。
纪念碑顶端雕有一颗巨大的五角星,象征革命先烈的精神永放光芒。镶嵌着汉白玉的碑体正面刻有“民族英雄垂名千古”8个隶书大字。
摄影丨毛振宇
这座纪念碑与1945年8月建立的英灵山抗日烈士纪念塔遥相呼应。一塔一碑,记载着革命先烈的英名,告慰着革命先烈的英灵,昭示着革命先烈的精神与青山大海同在。
纪念碑的位置就在烟台山之巅的中轴线上,傲视着四周昔日诸列强的领事馆,代表中国人民郑重而有力地向世界、向侵略者宣告:我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胆敢侵犯中华民族的一切侵略者注定要失败!
这座抗日英雄纪念碑,是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传承革命传统、弘扬历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如今的烟台山,山海合璧,水陆相连,已经成为集海滨自然风光、开埠文化、文物遗址、人文自然景观和异国风情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独有山、海、城、港连为一体的特色景观。清晨,漫步于山间林畔,海风弥漫开清爽的问候,夜晚,璀璨的灯光如梦似幻,现代化的美丽港城坐落在人们的眼前,尽情歌颂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摄影丨毛振宇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山东宣传
【精彩回看】
●青春之城
●四千多年前,人人向往的打卡圣地
阅读量:26.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