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4日讯 泼辣开朗的“翠花”、细腻温柔的“扇女”、英武矫健的“棒槌”……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胶州秧歌角色,描述着属于胶州的非遗文化魅力。胶州秧歌能获得如此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除了演员本身出色的演技外,鲜明且具有当地特色的秧歌服饰也是功不可没:独具匠心的设计,绚丽多彩的颜色,烘托出胶州独一无二的秧歌文化。
记者在锦孔雀舞台服饰制作中心看到,一件件风格鲜明、独具特色的胶州秧歌服饰陈列在展示架上。据该中心首席设计师史夏介绍,所展示的秧歌服饰都是融入了现代设计手法,在保证其原有精髓的同时,更大程度上融入了现代美学元素,打破人们对胶州秧歌传统刻板的印象。
“在裁剪的时候会加入新型制作工艺,比如说像定位印花、手工盘扣、贴布肌理工艺等等,根据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定制化打造适合演员的秧歌服饰,并在服饰的领口、袖口、裤腰等细节处做了进一步的升级改造,使整体的观感更加美观大方,进一步凸显胶州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表演精髓。”史夏说道。
为进一步提升服饰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史夏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材质进行了测试,并根据演员在台上的真实反馈情况,进行了升级改良,确保生产的服饰与舞者完美适配。
胶州秧歌舞者的头、肩、胸、胯、腿、膝、脚、大臂、小臂、手等部位的姿态和变化路线动作幅度大,所以对秧歌服饰的材质、款型要求非常严格,在对比了不同材质后,史夏选用了舒适性和延展性更好的真丝材质面料,并使用手推绣工艺缝制,这样做出的衣服不仅能贴合不同舞者的身材,更能使其动作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秧歌舞服饰不仅代表着角色自身的个性特点,同时也是展现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式之一。为设计出贴近胶州特色的秧歌服饰,史夏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资料文献寻找创作灵感,深挖每个角色在演出中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与胶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专业秧歌舞者进行深入沟通,不断完善改进服饰设计稿,在反复的打磨与推敲中,一件件精美的秧歌服饰出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体验到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
随着胶州秧歌关注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传统艺术形式也需紧跟时代潮流进行改变与创新,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秧歌服饰文化,已成为秧歌发展带来的新产业。“未来将会探访更多秧歌艺术家和民间表演者,共同探寻胶州秧歌文化精髓,让秧歌服饰在胶州非遗文化中更加靓丽出彩。”史夏说。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