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述评|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齐鲁网

2023-05-24 09:54

发表于山东

初夏时节,齐鲁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处处都是“希望的田野”,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5月22日至23日,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举行。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明确目标任务,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近年来,山东省聚焦聚力推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努力打造产业特色突出、人才支撑有力、乡风文明和谐、生态环境优美、组织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在沃野之上,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的兴旺,承载着群众致富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发展乡村产业上提档升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提升发展质效。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实现农民富裕、乡村繁荣,而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几年来,山东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融合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乡村立足本地的特色资源,将资源变成产品,做成产业。在山东,许多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地域特色鲜明。

比如,济宁邹城市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这一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今,“邹城蘑菇”入选国家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世界蘑菇看中国,中国蘑菇看邹城”的口号也愈发响亮,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在邹城市大束镇食用菌产业园,鳞次栉比的生产厂房、气势恢宏的蘑菇展馆、风光绮丽的生态公园让人目不暇接,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产业规模使特色农业实现了工厂化运作,小蘑菇真正撑开了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伞。

邹城市食用菌产业不仅致力于延长完善产业链条,同时在生产流程上也坚持鼎故革新,以自动机械替代人工,用智慧科技赋能生产。在产品销售也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不断动态调整改进,激活了农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振兴,少不了扎根田间地头的“田秀才”“土专家”。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始终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把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山东坚持项目引领聚才,瞄准企业家、农民工、技能人才等群体,探索推行“首席专家”“乡村振兴合伙人”等项目经验做法,打造“人才+项目+资金”新型人才引进模式,让各类优秀人才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比如,山东济宁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主要是围绕乡村发展需求,精选乡村产业合伙项目,面向社会广泛发布合伙人“招募令”,量身定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创业者、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济宁市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后,在11个县(市、区)全面推开,累计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32家、招募合伙人545名,落地项目476个、吸纳就业3.3万余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

此外,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把评价重点放在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上,有效激励“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截止到现在全省已有9063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创新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雁阵工程”,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省累计培训基层村党组织书记1万多人次;山东每年对4万名左右的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乡村创新创业人员,农村电商、网络直播、乡村文旅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乡村治理及社会事务人员,“互动式”“情景模拟式”地开展生产技术、创新创业、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等能力拓展提升培育,收到良好效果……

唐·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色,本就是乡村的主打色,也理应成为乡村的主打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山东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山青、水绿、天蓝、土净成为最美底色。

“污水没有了,院里干净了,蚊虫少多了。”在山东省聊城经济开发区,当地将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充分结合,污水全收集、中水全回用,实现生活污水零外排,良好的人居环境让村民过上新生活。

“一坑一策,一塘一策,一河一策”,在泰安市宁阳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资金1000万元,以奖代补整治黑臭水体,各镇街形成“你追我赶”治水态势,县域范围内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从整县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从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到秸秆综合利用,从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山东树立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标杆。

据悉,“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已完成400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40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和500个行政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好了同样反哺产业振兴。山东济宁鱼台县通过推进全域水系治理,推行稻(藕)虾生态种养模式,以生态筑牢农业根基,全力以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美好新蓝图,努力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水美鱼台、生态鱼台的全域振兴蓝图。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并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山东曲阜把文化振兴书写得淋漓尽致。比如,曲阜的武家村深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浸润,在书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如椽大笔。武家村有着640余年建村史,这几年来此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通过强软硬件建设、丰富活动载体、探索文旅融合等方式,由表及里立体打造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文化兴盛,为全面乡村振兴“培根铸魂”,广大村民精神风貌明显发生变化,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同样,鲁源新村位于曲阜市尼山镇东部,是古代昌平乡故地。村子北靠文化名山尼山,南邻有睡佛美称的昌平山,东傍以孔子的母亲命名的颜母山,地处尼山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腹地,与尼山圣境风景区、圣水湖(尼山水库)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山一湖一圣人”的优美风景带。鲁源新村街区的古风建筑中“隐藏”着主题各异的门店,提供文旅融合新体验。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传承千年的孔府美食,挑选设计精巧的文创产品,还可以体验投壶、射箭等非遗技艺,穿上汉服打卡拍照。这几年,新村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探索出集民宿、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游新亮点,村民也享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幸福感。这座尼山脚下的小村庄,受到千百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并且融入了现代旅游方式,正在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其他四方面振兴的内在保障。只有扎实推进组织振兴这项“第一工程”,才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持续发挥出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

部分基层农村地区组织一度软弱涣散,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大因素。要止住农村党建的“短板之痛”,必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凝聚多方力量,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以组织振兴引领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支“问诊”小分队,他们与群众谈班子、问民生,找“病灶”、寻根源,专门为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把脉瞧病。通过入户走访、党员大会征求意见、第一书记点评等方式,不留死角,“问诊”小分队逐一“过筛子”,梳理问题找症结。在小分队碰头会上,队员们各抒己见:“群众对村班子比较认可,但该村班子引领作用不强,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应该归为强基村”;“该村集体收入较高,但产业发展持续能力不强,应该化为创优村”;“该村班子有活力,村内集体产业多样化,可纳入示范村,带动周边村发展”。经过分析归类,小分队将所访的农村党组织划分为“示范、创优、强基”3个类型。

把脉问诊找症结、分析原因划类型之后,就是对症下药解难题,实现农村党组织整体提升。拿“示范”类村来讲,主要围绕产业致富、为民服务等进行重点挖掘和打造。陈集镇七一村按需设岗、因事设岗、以人定岗,采取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发展的模式,先后成立建筑公司、物业公司,引进年产值3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肉制品加工厂、开发一条美食街,为村集体增收130万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几年山东乡村组织振兴打出组合拳,为不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嬗变。

放眼山东,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广袤的田野间铺展开来。广大乡村如一幅幅生动的写意画,勾勒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乡村风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生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乡土人情。在新时代的巨变中,我们一起在齐鲁大地领略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磅礴诗意。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来源:齐鲁网

地评线

阅读量:73.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