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太空土豆”迎来首个收获季 山东“航天育种”开启新征程

2023-05-25 23:11

发表于山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曾经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地球的马铃薯实生籽,经过科研人员近半年的培育和种植,日前,在山东德州迎来了首个收获季。

5月25日,记者在德州乐陵许家村的一处种植大棚里看到,经过催芽、育苗、种植、生长的1万株“航天育种”马铃薯植株已陆续成熟,即将收获首批“太空土豆”。

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许家基地总经理孔海明:“我们第一年种植,这些(植株)已经生长了90天左右了,大部分准备收获了。你看(拔出一株马铃薯)......植株已经成熟了,今天我们就组织科研人员和工人,开始收获!”

作为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马铃薯的块儿茎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土豆”,而“实生籽”就是通俗意义上所说的“种子”。

去年12月4日,2万粒马铃薯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完成了历时182天的“太空旅程”返回地球,并交给了位于德州乐陵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研究。而大棚里的这1万株(马铃薯)就是山东省首次开展马铃薯“航天育种”的见证。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航天育种项目技术员王珍珍:“我们一共是搭载了20个组合,每个组合1千粒种子。按照我们的计划取用一半,进行催芽育苗以及后续一系列的实验,再保留一半作为后备种子。”

记者采访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王珍珍

王珍珍表示, “航天育种”更像是“开盲盒”,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只有符合挑选标准的种子才会被留下。“因为太空复杂的射线环境,种子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加强。我们当然希望它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去变异,比如说产量、淀粉含量越来越高,耐盐碱性、抗病性越来越强......至于它后面的表现如何,我们需要明年带到大田中,一年一年的往下种,评价、鉴定。”

她还介绍说,今天收获的这批“太空土豆”是微型薯,专业上叫作C0代种薯,往后每年为 C1、C2、C3、C4......第三年进行切块种植,通过进一步筛选后,可能还需要6到10年的时间才能端上我们的餐桌。

据了解,瞄准“航天育种”,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将申请开展一系列实验,挖掘“太空土豆”的发展潜力。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我们借助‘航天育种’契机,力争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山东经济广播

作者:刘传佳

阅读量:22.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