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小烧饼”如何闯荡“大世界”

来源:山东宣传

2023-05-30 09:00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小烧饼”如何闯荡“大世界”

来源:山东宣传

在山东,有张能够拉动城市GDP的“小烧饼”,它远销加拿大、日本、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友人认识中国的名片之一。

它就是周村烧饼。产地,淄博周村。

“小烧饼”闯荡“大世界”,它是如何做到的?

01

翻开千年前的史册,在灿若星辰的齐鲁文化缝隙间,已经依稀可以看到周村烧饼的雏形。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桓帝时,临淄就有贩卖芝麻烧饼的记录。到了明末清初,周村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物流集散重地,被乾隆皇帝赞为“天下第一村”,周村烧饼也因此名扬四海。

经历千年发展,这张“小小的烧饼”散发出让人“垂涎三尺”的焦香。2008年,周村烧饼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22年,“周村烧饼”最大生产商的年度销售额已经接近一亿元。

其“出息”的背后,首先是政策的驱动。

与其他大部分传统特色小吃一样,以前周村烧饼的制作技艺依靠口耳相传,生产方式以家庭小作坊加工为主,一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

直到2006年以后,当地针对周村烧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生产性保护”,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搭建融资平台等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其中。据相关统计,那段时间周村的“非遗”产业累计融投资数百亿元。大量资本聚集到“小烧饼”身上。

有钱的“周村烧饼”开始面向产业化发展进行研发、创新和升级,蕴含在“小烧饼”内部的“大力量”开始被激发。

02

“成本高,产量低,过度依赖人工”曾是周村烧饼发展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周村烧饼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正所谓“一看就会,一干就废”。仅把烧饼打制成形就需要练习一个月的时间,若想做出品相精美的烧饼,则非下三年苦工不可。

为了解决低效的问题,生产厂家曾经斥巨资引入了全机械化烧饼生产线。生产线上出的烧饼量大、品相好,可是,没人爱吃,因为“硬而不脆,不酥不香”。最终,这条近亿元的生产线被当成废铁处理,重新回到纯手工制作的路上。

纯手工制作,要想提高质效,就得在人才培养和优化工艺上下功夫。

一方面,当地开始加强人才的引育留工作。“周村烧饼”与淄博机电工程学校联合创办了“周村烧饼传习所”,并陆续与山东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联合建立了“老字号实习基地”。同时,打造了以传统师徒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仅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花一人,已培养合格技术工人400余名,其中包括省级认定名师高徒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人、区级非遗传承人1人。日渐雄厚的人才储备成为解决产量问题的基础。

另一方面,优化整体生产加工流程。在核心环节运用传统工艺并保持纯人工制作,在包装、仓储等环节使用机械化,并运用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化工具,找到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的平衡点,让传统与现代实现高度融合,在确保“薄、酥、香、脆”地道口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产能。

此外,针对生产单位过度零散、品质无法保证,不利于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问题,专门成立了周村烧饼研发中心,把烧饼生产小作坊吸纳进来,进行规范化培训、管理,按照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销售的方式,形成规模化效应。

“小烧饼”走向更广阔天地,也离不开电商的推动。打开人们常用的几大电商平台,搜索“周村烧饼”,会看到海量的商品展示;短视频爆火后,周村烧饼也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开展推广。通过打造矩阵推广、达人带货、官方旗舰店直播等宣推,目前,线上销售已经成为周村烧饼非常重要的营销渠道,销量呈现几何式增长。

03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该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成更大的经济效益呢,从周村烧饼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

讲好故事,塑品牌。每一个“非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这是它们身上独特的光芒。唤醒蕴藏在它们身上的经济价值首先就要“讲故事”。讲好“非遗”身上的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有效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传播力,而且能够迅速树立品牌形象,抓住人心。

整合资源,强产能。“零、散、小”往往是“非遗”资源最初的形态,这种形态无法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让“非遗”资源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将“零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化零为整”,变成一个更加强大的整体,共同去闯市场。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产业化经营不仅是提升“非遗”项目经济价值的关键点,它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要。因为产业化经营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立体宣传,促销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更适应当今时代。“无孔不入”的立体化宣传是提高“非遗”经济效益的“催化剂”,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矩阵式营销体系能够更好地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淄博周村,不仅是周村烧饼,其他比较成功的“非遗”项目也都把营销当成发展的“生命线”。其中,周村古商城就是其中一个“宣传阵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一游”后化身为“非遗”产品宣传的“播种机”。

放眼泱泱华夏,周村烧饼仅仅是“沧海一粟”,悠悠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的“非遗”财富犹如空中繁星,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加快“两创”,相信每一种都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山东宣传

【精彩回看】

●首个“吨半粮”,底气有多强

●“仁廉公勤”碑中的为政之道

来源:山东宣传

山东宣传

作者:魏子豪

阅读量:13.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