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跑“海马”看海阳非遗|海阳剪纸:感受非遗美学 让剪纸艺术“火”起来

来源:齐鲁网

2023-05-14 10:21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4日讯 海阳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据考证,宋朝时期海阳民间就出现了剪纸技艺。海阳剪纸流传至今,历经千百年久经不衰。据《海阳县志》记载,到了清朝中晚期,海阳剪纸在民间开始普及起来,甚至出现“村村互相交流,疃疃互相学习”的氛围景象。海阳剪纸题材丰富,种类繁多,这里的农民结合习俗和生活使用剪刀、刻刀剪刻成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礼花、墙花等,借助花鸟、鱼虫、抒发他们的情意,剪纸的稿样也得以世代流传。新中国成立后,海阳当地对传统剪纸艺术进行挖掘加工,使得这古老的民间艺术又放奇彩,出现创作空前盛况。

海阳剪纸于2016年被列入第五批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今年年初,烟台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倩倩作品《兔儿爷》在“玉兔呈祥——癸卯全国剪纸艺术精品展”百余幅剪纸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

诗人艾青曾这样评价民间剪纸:“ 比起中国其他的民族艺术,剪纸要算最健康、最纯朴的艺术了......”海阳剪纸创造出的一个个富有渔村特色的图案,将“海洋性格”在剪纸艺术中得到充分展现。透过海阳剪纸,使人们仿佛感受到了跃然纸上的北方沿海渔民风俗。走进王倩倩在海阳一中剪纸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剪纸内容十分丰富。这些剪纸像一幅多彩的画卷,忠实记录着海阳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我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其实在想,要把兔儿爷的威严和可爱结合在一起,就要在文字和图形设计上细琢磨,在剪裁下功夫。”闪电新闻记者了解到,从起稿到剪稿,再到修稿,每件作品王倩倩都要反复进行七八遍,直至最后作品呈现。《兔儿爷》的色彩,大部分都是王倩倩用手工染的,有的是用墨,有的是植物颜色。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剪纸停留在喜庆的红色上。在王倩倩看来,与直接用彩纸相比,染出来的颜色更为自然、朴素、接地气。她的许多剪纸作品,都是跳脱于红色之外的朴素颜色,她喜欢称之为“自然的颜色”。

在王倩倩剪纸工作室,闪电新闻记者注意到,结合海阳当地特色,她相继创作了《海阳大秧歌》、《海阳地雷战》、《海阳十景》、《海阳湿地系列》、《海阳童谣》等系列作品,这些剪纸作品主题突出、题材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浓郁,既有特色民俗文化和寓意吉祥的传统之作,又有讴歌新生活、新面貌的经典创新。这些寄托着作者心血、反映时代心声的展品,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展现出作者精湛的剪纸技艺,寄托着人们憧憬未来的美好向往,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审美韵味,又兼容了当下的时尚美感,实现了非遗元素与当代人审美观念的融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闪电新闻记者了解到,2022年年底,王倩倩与李迎冬合作的剪纸绘本《遇见蒲松龄爷爷》获“山东省首届原创儿童图画书素材创意大赛”一等奖,即将出版。

每一幅作品,王倩倩都能讲出一段故事。她把剪纸融入生活,创作出了剪纸耳坠、剪纸团扇、剪纸抱枕等文创作品,希望通过传统手艺和时尚元素的碰撞,吸引更多的人喜欢剪纸、热爱剪纸,让剪纸艺术在人们眼中“火”起来。王倩倩表示,每当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喜爱认可时,她的内心便会感到无比满足和快乐,这也是她将剪纸艺术发扬传承下去的动力。

作为海阳民俗文化的瑰宝以及北方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阳剪纸值得被继续传承下去,闪电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海阳当地,文旅等部门多次组织剪纸创作培训班,培养了数十名剪纸创作者,他们创作的剪纸作品既有古老民间风格,又有新时代气息,海阳剪纸得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代代传承。

闪电新闻记者 郝爱印 周超  实习记者 杨晓雯 报道

来源:齐鲁网

烟台新闻

阅读量:13.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