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在海底种“草” 检察公益诉讼微创新里的大作为

来源:齐鲁网

2023-06-05 15:46

发表于山东

蓝天下,碧波中,价值100余万元的海草幼苗在山东荣成天鹅湖移植入水。日前,荣成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公益诉讼案件进行到实际执行环节,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被告人将应当承担的海洋生态资源修复责任全部落实到位。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荣成市检察院以实际行动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唤起公众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海洋以美丽。

时间回到2022年5月,张某等10人违反山东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在禁渔期内非法捕捞良鱼、刀鱼等1万余公斤,价值约人民币29.38万元。后经专家鉴定,张某等人的非法捕捞行为严重损害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需承担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00余万元。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荣成市检察院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实地考察发现,海草种植对比传统增殖放流具有更长期稳定性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渔业价值。荣成海洋渔业资源品种丰富,同时又是大天鹅的越冬栖息地,海草可以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天然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意义重大。

为进一步论证海草种植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可行性,荣成市检察院先以线上形式组织召开了“海草床生态修复项目”专家咨询会听取专家意见,后又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民监督员及海洋发展局的特邀检察官助理作为听证员,对张某等人采用鳗草种植的方式修复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公开听证。最终,确定以生态环境损害价值100余万为基数计算鳗草种植数量,采用植株移植方法进行海草床修复。

2023年4月18日,荣成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支持了荣成市检察院关于张某等10人采用增殖放流或海草种植的方法进行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并在主流媒体上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10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的被告人后续与鳗草种植试点单位荣成马山集团签订了在荣成市天鹅湖进行鳗草种植的委托协议。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保护好海洋环境对于促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构建人海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检察元素、荣成特色促进涉海领域生态环境保护,荣成市检察院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环节创新引入海草种植的修复方式,新意背后蕴藏深意。

一次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检察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也提出要“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荣成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长500公里,拥有50余万亩可养殖的海域和300多种海洋经济生物物种,发展蓝碳的优势明显。着眼“双碳”战略与海洋保护司法需求的有效衔接,荣成市检察院紧盯海洋生态保护的突出问题,建立“公益诉讼+蓝碳”办案模式。文章开头提到的非法捕捞水产品公益诉讼案件中,采用海草种植的方式修复受损海洋生态,正是荣成市检察院强化海洋碳汇领域司法保护、能动履职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

随波舞动的海草在大海中扎根生长、繁衍成片,形成的海草床不仅是渔业资源的食物供给地和栖息地,同时也是全球蓝色碳汇的重要贡献者。有研究表明,海底1万亩面积的海草床,能够中和20余万辆汽车一年的尾气碳排放量。通过在海底种“草”,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产卵和育幼场所,发挥海草固碳释氧能力和资源养护优势,荣成市检察院的创新之举不仅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检察保障,更彰显出检察机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主动作为。

当下,海洋碳汇愈加受到瞩目,其价值正在从理论走进现实。办好个案仅是荣成市检察机关开展海洋碳汇领域交流合作与创新探索的第一步。今年2月,由荣成市检察院联合山东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荣成马山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的海洋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天鹅湖实践基地正式揭牌。从海草床的修复选址、种植、过程监测,到效果评估、生态功能价值、碳汇价值、修复成本、交易方式等标准制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印萍及其团队全程参与海草种植的流程设计、论证分析以及后期修复实效验收,为这一创新性的修复手段提供“外脑”支持。该基地的创建意味着荣成市检察院立足公益诉讼职能,深入探索蓝碳司法保护工作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以典型个案促创新机制建设,荣成市检察院围绕生态养护多样性进行的有益尝试将为检察机关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破解海洋生态保护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修复途径、资金渠道、评估标准难题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一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检察担当

相较于陆地环境治理,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情况更复杂,难度也更大,这既需要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强有力的综合监管体系,更需要检察机关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因地制宜,通过履行公益诉讼职能,充分发挥统筹公益保护、建设长效机制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效用。

荣成沿海是我国北方的海草主要分布区,但数十年来海草床的大面积消失使海底呈现明显的“荒漠化”,随之而来的是海草床栖息海洋生物量也大幅减少。今年年初,荣成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暨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奋力建设“深蓝、零碳、精致、幸福”现代化新荣成。海草床是海岸带“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荣成市探索蓝碳经济的根基。以服务大局为己任,荣成市检察院秉承恢复性司法理念,积极与政府部门、涉海企业对接,在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环节协同推进海草种植项目,发挥好海草对海洋生物食物链条的基础保障作用,真正做到了将生态修复成果实实在在留在地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事关党的全面领导的落实,事关党的执政根基稳固,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落实这一重大而光荣的政治责任。保护海洋生态,服务发展大局,荣成市检察院并不只有海洋碳汇这一创新探索。

一方面,主动延伸法律监督触角,荣成市检察院与海洋发展、海事、生态环境等部门会签《加强海洋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协作配合意见》《行政公益诉讼诉前会议实施办法》等文件,建立线索移送、案件会商等机制,实现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公益诉讼与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前磋商机制,引导侵害人在诉前主动选择采取养鱼治污、增殖放流、补植复绿等措施,修复被损害的生态。以检察能动履职呵护蓝色疆土,不断提升当地居民临海而居、择海而憩的获得感、幸福感,荣成市检察院全力构建海洋生态公益诉讼协作保护长效机制,让海洋生态保护公益诉讼成为实现“深蓝、零碳、精致、幸福”发展目标的有益补充,为荣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检察动能。

一场助推法治教育走新走心的检察行动

海洋生态保护公益诉讼是呵护碧海的一把利剑。近年来,在处理海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中,荣成市检察院进行了诸多尝试: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动代偿……多元化生态补偿路径,实现了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机衔接,形成保障海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2022年5月20日,荣成市检察院联合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在靖海湾附近码头海域开展公益诉讼增殖放流活动,当日将1774余万尾中国对虾放归大海。助力修复生态,守护荣成碧海,荣成市检察院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有力打击海洋资源破坏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去年以来开展的8次公益诉讼增殖放流活动,放流价值达1200余万元。

无论是栽植海草,遏制海草床退化,还是放流鱼虾,补充和恢复生物资源的群体,荣成市检察院让违法者由海洋环境的“破坏者”转换为“修复者”的做法,既体现了司法的温度,也向社会大众传达了海洋环境资源“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信号,达到了“办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社会面”的办案质效。

为全面展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工作成效,专题展示检察公益诉讼荣成特色,真正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荣成市检察院在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荣成市人民检察院海洋公益诉讼警示教育基地。基地覆盖涉海涉渔案件线索摸排、预防、打击、保护、宣传、教育、展示观摩全链条,以生态文明、海洋保护为主题,普及公益诉讼职能,宣传湿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知识,全面展现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部门合力保护海洋工作成效。

建立海洋保护专项制度,以最少司法资源、最低时间成本获得最佳社会效果;强化检研企交流协作,注重借助外脑,推动海洋环境生态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创新检察办案模式,源头预防溯源治理……一系列聚焦助力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利用的举措落地落实,持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探索完善生态修复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司法借鉴。

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山东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守护海洋任重道远。从荣成市检察院的创新实践中,亦可窥见山东省检察机关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公益诉讼助力“海洋强省”建设的久久为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山东省检察机关在沿海7地开展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共发现涉海洋领域案件线索189件,督促清理沿海滩涂固体废物、垃圾6万吨,追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1.1亿元,增殖放流各种鱼类7400余万尾。

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有机统一是检察机关办案的价值取向和重要目标,亦是对司法活动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从此处再出发,推进海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纵深发展,无疑是荣成市检察院探索多元化生态修复方式背后更深的意义所在。


闪电新闻记者 刘科春 张艺凡 通讯员 李伟 报道

来源:齐鲁网

地评线

阅读量:64.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