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水利
2023-06-27 23:26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鲁有巨泽东平湖
来源:山东政事微信公众号
鲁有巨泽东平湖
刘杨
提到山东的湖,不一定首先想到东平湖,但是提到《水浒传》中的八百里水泊,一定会想到东平湖。
湖大为泊,泊大为泽。作为鲁西南大地上的大泊巨泽,东平湖究竟有多大呢?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8平方公里,蓄水4亿立方米。站在东平湖南岸极目北望,用浩浩如海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历史上,她是见证沧海桑田、人定胜天的精神之湖
东平湖地处黄河下游,位于鲁中山区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带上,古地质时代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低陷构造的条状洼地。古代叫“大野泽”,其名最早见之于《左传》,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
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有“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的记载,这也是东平地名的成因。《尔雅•释地》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把大野泽列为古代十大湖泊之一。秦汉以来,大野泽又称“巨野泽”。唐代《元和郡县志》说:“大野泽在巨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由此可见古巨野泽地域之广阔,水势之浩瀚,可与洞庭湖、鄱阳湖相比。北宋大臣韩琦曾这样描述:“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可见那时水域之广。后历经金、明、清三代,黄河多次决口、淤积、变迁,直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决口,夺大清河灌入今天东平所辖区域,固有东平湖之称。1958年,经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东平湖”。
东平湖曾屡遭黄河决口泛滥,据《史记•河渠志》记载,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侉子(今河南省濮阳),东南注巨野”。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在《东平路中大水》中写道:“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稼穑随波澜,西城不可求。”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大决阳武,在梁山泊分流长达近百年,遂造成严重淤积,以致济水湮没,菏泽垫平,湖水逐渐涸退,面积大为缩小。明代时,古梁山泊只剩下马场湖、南旺湖、蜀山湖、任庄湖、安山湖等五个分散的积水湖,史称“北五湖”。据旧县志载:“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河决兰封,灌入县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民田汇为巨泽。”正是因为东平湖屡遭黄河决口泛滥,才铸就了东平古代先民坚韧不拔、人定胜天的品格。
她是侠义柔情并存、文人墨客称颂的文化之湖
宋代由于黄河决口泥沙淤积,巨野泽洼地湖泊逐渐向北推移形成了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湖泊,故五代至宋已不再称巨野泽而称“梁山泊”。从而形成了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描写的“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的景象,如今的东平湖也成为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当然,有时她也会一改暴躁的性子,向人们展示她柔情的一面,吸引了古往今来多少名流雅士、墨客骚人到此一游。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作《游小洞庭》诗称赞:“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东平湖东南岸边,曾有宋代东平郡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泛舟湖上,挥笔写下了“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的诗句。苏辙夜过东平湖时留下“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诗句。另外,阮籍、李白、高适、白居易、韩愈、司马光、苏轼、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王士祯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曾在此留下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今,她是贯通南北水系、润泽齐鲁的母亲之湖
东平湖地处黄河下游,是南北水路的咽喉枢纽,怒涛翻滚、浊浪生烟的万里黄河傍湖北沿浩浩荡荡东去,纵贯南北、逶迤千里的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发源于泰沂山区的大汶河滔滔西泄入湖,与从鲁西南平原上百折千绕汩汩流来的小清河、宋金河等众水在湖中相会。一碧万顷的湖水从群山中的一条峡谷通向汹涌澎湃的黄河。众水奔流,汇经此处,确有一种涵纳万象、吞吐天地的雄伟气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以她的博大胸怀,数次接纳黄河巨浪入湖,确保了这条“地上悬河”下游两岸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东平湖水库兴建于1958年,为黄河下游重要的防洪工程。至此,东平湖分老湖区与滞洪区两部分,中以二级湖堤分开。老湖区在东北部,面积208平方公里,常年蓄水,即一般所称的东平湖。滞洪区亦称新湖区,在东南部,面积418平方公里,是防御黄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区。湖周围多山,腊山、司里山、昆仑山、蚕尾山,山连峰接,如一道百里长的巨大屏障,把东平湖环绕在中间,形成山水相依,万类共生,碧波映青山,青山恋绿水的宏大格局。保障了省会济南、胶东地区的安全。
东平湖还是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个重要输出口。滔滔不尽的长江水通过梯级提升,将源源不断地流入比它海拔高40米的东平湖,然后穿过世界奇观“黄河隧洞”,流向广袤的华北平原,让那片干旱的大地,重新焕发出绿意蓬勃的生机。
如今,白天东平湖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荡漾,银鸥翔天,夜晚灯火环绕,星汉灿烂,大宋不夜城里再现千年东京梦华。东平港区作为京杭运河复航段最北端起点港,公铁水联运、通江达海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一个以水为魂,以山为骨,以文为脉,以绿为底,以生态为形的文旅康养之城正在黄河岸边迅速崛起。
作者系东平湖文旅集团工作人员
来源:山东政事微信公众号
声明:
1.凡本公众号所发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以其他形式发表,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2.本公众号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其版权均属于原网或归属权利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3.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转载中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可及时向我们提出书面权利通知,经证实后将会尽快移除相关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山东水利微信公众平台
阅读量:9.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