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明湖畔吹小风
2023-07-06 10:32
发表于山东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地理上看,滔滔黄河赋予了山东人的奔放性情,辽阔海疆涵养了山东人的宽广胸怀,巍巍泰山铸就了山东人的豪迈气概。
从人文上看,山东是齐鲁之邦,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齐鲁文化深刻影响塑造了山东人的品格。
山东人既宽厚又开放。
山东地理环境优势突出,自古就是人类宜居之地,东临大海、西接中原、北傍燕赵、南依徐淮,是连接中国东部与北部、大海与内陆的纽带,兼有南方、北方、沿海、内陆的各种优势,各种经济类型均有,各种地理、经济、文化的兼容并蓄与交织,孕育了山东人既宽厚又开放的性格。
泰山文化孕育了山东人的宽厚。巍峨、崇高、沉稳、庄重,是泰山的自然特征给人们的感受。泰山山脉群峰拱岱,峰峦层叠,大气雄浑,正所谓“稳如泰山”、“泰山安则四海安”。
泰山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形象代表。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替之所,承担着与天沟通、固国安民的使命。中国神话传说里泰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的头部所化,所以被称为中华第一山。这种国泰民安的使命文化也时刻影响着山东人的性格。山东人沉稳、厚重,充满了责任感,就像泰山一样。
浩浩海洋则赋予了山东人开放的襟怀。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大海与高山辉映、半岛与内陆结合、山地与平原交错,有15.79万平方公里的陆地,15.9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3345公里的黄金海岸。
山东是古华夏海洋信仰的重心。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位于胶州湾三里河一带渔猎经济发达,先民们在惊涛骇浪之上,驾着木筏子和独木舟,在近海和外海捕鱼,既需要勇气又需要眼光。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日、月似从大海中跃出,特别是那神秘莫测,时常出现的海市蜃楼,明灭变幻,虚无缥缈,更是激发了半岛先民那无限的遐思和丰富的想象。“八仙过海”的故事,表达着古代山东人探寻自然奥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务实、开放、奋斗的民风,从东夷文化开始,慢慢渲染了齐文化、鲁文化,在一脉相承中发扬光大,融入到一代代山东人的血脉里。
山东人自古有一股闯劲。“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宏大、最悲壮的移民史诗,这场大移民进程中的山东人民,锻造出了“不甘落后、不惧风险、敢闯敢创、善作善成”的“闯关东”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背后的基因密码就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经验模式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使村镇集体经济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胶东模式”,包括山东现在正在全力推进的新旧动能转换,无不透着山东人的闯劲。
山东人既重情又重义。
每一个山东人都是一张情义的名片。山东人重情重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良好的口碑。
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山东是前三个故事的主要发源地。有名的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主要发源地也在山东。这些传说都反映了山东人重情重义的品格。
春秋名相管仲,有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略,更有与鲍叔牙之间传誉千古的友情,这就是为后世称颂的“管鲍之交”。管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感叹,让我们惊叹于遥远年代的情谊,更惊叹于山东人知恩感恩的秉性。
山东人的情义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儒家文化讲究仁者爱人,即体现了深厚的情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影响山东人性格的关键因素。
重情重义必然重义轻利。几千年来, 山东出了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比如至圣、亚圣、书圣、算圣、智圣、兵圣等等,但还真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大商人和大实业家。
齐鲁大地上从来不缺乏情义之士,情义善举纷纷涌现:用生命挽救群众的人民子弟兵孟祥斌、晕倒前停稳大巴的生命掌舵者杜鹏、帮11位烈士寻亲的退伍战士张景宪、“最美弯腰女孩”张钰敏等,他们在关键时刻,以情义之举诠释了山东人的情义。
山东人最鲜明的性格是忠和孝。
在山东人眼里,“忠为国之纲,孝为家之梁”。
不管是国家和社会有什么困难,从抵御侵略到援藏支疆,从地震抢险到抗洪救灾,从抗击非典到决战新冠,每逢大义必有山东,山东人都会挺身而出,义无反顾。这体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从古至今,山东忠义之士辈出。田横和五百壮士是其中的代表。据《史记》记载,秦末汉初刘邦称帝,遣使诏齐王田横投降,田横在赴洛阳途中自刎。岛上500将士闻此噩耗,集体挥刀殉节。那时,山东人就形成一种“忠”的生命价值取向。
能表现山东人忠诚的,是山东出名相。山东被称为“齐鲁”,其建立者姜子牙和周公旦是春秋时期两个著名的贤相,充满传奇色彩。宰相立国,就是从他俩开始的,管仲、晏婴、诸葛亮、王猛、王导、房玄龄等山东名相,声震华夏。
近现代,山东忠诚之士继续上演着历史的悲壮。据记载,临清人“性强悍,负义气,遇事敢为”。张自忠就是这么一个临清人。1940年5月,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率军与日军 15万精锐部队进行枣宜会战,身先士卒与敌寇拼死搏杀,身中 7弹,壮烈殉国。张自忠是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唯一国民党上将级军官。
革命战争年代,百万沂蒙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酒疆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感天动地。“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精神深深融入了山东人民的血脉和灵魂。
新中国成立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共产党人楷模焦裕禄同志就是山东博山人。而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是山东聊城人,他三度援藏,直到最后成为一座丰碑。
从田横、张自忠,再到沂蒙人民、焦裕禄、孔繁森,一代代山东人不断赋予“忠”字以新的涵义。
再说孝。儒家文化提倡孝。到西汉时期,齐鲁大地孝道迅猛发展,出现了“以孝治天下”的主张。道理很简单,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怎么可能对国家忠、对朋友忠、对他人忠?“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宋以后,统治者把历朝有名的孝子编成二十四个故事,配以插图,形成了二十四孝的说法。
24个人物是中华民族“孝”的代表,其中有10个山东人:虞舜、曾参、闵损、仲由、剡子、老莱子、董永、江革、王祥、杨香。
大舜是孝的化身。他幼年丧母,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在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现在,在济南的很多地名都有大舜的印迹,如舜玉、舜耕、历山等等。
山东人既好客又重礼。
山东人崇尚礼,注重礼节。《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追溯历史,山东人讲礼仪的传统,应当开始于鲁国。在此之前,周朝的礼仪就很完备了,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
孔子非常喜欢周朝的礼仪,以至于终生要“克己复礼”。孔子吸取周文化的精华,成为鲁文化的集大成者,创造了儒学。中国人温柔敦厚、彬彬有礼的性格,随着儒学的影响慢慢形成了,山东成为礼仪之邦。
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对自己的人性进行合理制约,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使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在他眼里,“礼”包含着最起码的社会道义、人类良知。
从元代人于钦的《齐乘》起,“齐鲁礼仪之邦”的名号就叫响了,其表现之一,就是讲究礼节。山东人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即是代表。
山东人在人生仪礼方面特别讲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育礼俗包括祈子、挂红子、报喜、坐月子、铰头、过满月、过百岁、过周岁、起名等等。每种礼俗因具体地域文化的不同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山东人在饮食方面也非常讲究礼仪。山东人宁肯对自己节俭,对待亲朋好友却绝不吝啬。山东人对饮食过程中的待客之礼、宴饮之礼、进食之礼都有严格的规定。即便是在今天的山东,主宾席位、上菜顺序、敬酒规则等仍有具体的要求。
历史文脉延续至今,山东人的“礼”演变为“好客山东”这一文化品牌。近年来,“好客山东”这个携带着齐风鲁韵、充满着好客亲情、展示着山东品格的旅游品牌,已经成为山东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传遍大江南北、五洲四海。
山东大汉既儒雅又侠义。
教育家张天麟在《论山东人的性格》一文中说:“在山东人的血液里面有两个人在支配着他的心灵,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英雄。”除了受孔子提倡的伦理道德熏陶出的儒雅之风外,山东人还有勇敢、爽直、侠义、暴烈、粗犷的一面。这两种似乎互相对立的性格在山东人身上奇妙地统一起来了。
首先,据考证,山东人的体格的确比其他地域的人要大一些。据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大约为1.9米,称之为大汉并不为过。
山东人的祖先东夷人是一个喜爱运动的民族,这里地处海岱之间,日照时间长,能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的动植物多,适合人类生存居住,自古以来就是被争夺的对象,经常陷入战争。东夷是一个勇敢的民族,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进行过无数次的战争,人人都成为斗士。
《说文解字》云:“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来自东方的夷人,从大,高大威猛;从弓,好猎善射。从象形字的词源学上分析,“夷”字宛如一个高大身躯的猎人,将“弓”背负于“大”人的身上,并成为一个民族区域的文化符号。
东夷人尚武、好勇、好田猎、擅技击的习战传统和剽悍性格,也被齐人继承发扬。《管子》说:“齐民贪粗而好勇”,“士民贵勇武而贱利”。
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教化的推广,齐人尚武好斗的传统有所收敛,但这种传统在民间却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一直到宋代,齐人好勇之说还常见于史册。
因为有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山东人的正义感强,与义薄云天的豪侠义气、路见不平的侠骨英风、正直善良的古道热肠,慢慢勾勒出一个山东大汉的形象,著名的是来自隋唐时期有关秦琼、程咬金等一帮绿林好汉,还有就是《水浒传》里面的一百单八将,给人的印象就是豪爽仗义、侠肝义胆。
近年来,山东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屡见不鲜、大有人在,是见诸报端最多的群体之一。“新冠”肺炎疫情中,山东人屡次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排行榜,如“四大天团医院支援武汉”“寿光捐赠350吨蔬菜抵达武汉”“山东再捐2000余吨蔬菜水果”等,网友纷纷为山东人叫好。山东人不愧是新时代的山东好汉。
山东人既诚信又正直。
诚实守信是每个山东孩子从小都会被教导的。出门在外,如果你说自己是山东人,基本上就相当于在脑门上盖了个“诚实可靠”的印章,甚至有时候办事情也会少去很多麻烦。
山东人讲诚信来自于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眼里,“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之一。在孔子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中,诚信占了两项。“高山流水”“鸡黍之约”等诚信故事均发生在齐鲁大地。“鸡黍之约”的故事发生地山东金乡成为中国诚信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厚植诚信基因的山东人的努力下,山东迅速成为全国经济大省。在权威媒体颂的中国诚信指数中,山东位居前列。最近最典型的,就是“淄博烧烤”的大火,和价格公道、不随意涨价、不缺斤少两有着密切关系,进一步擦亮了山东人讲诚信的招牌。
正因为山东人讲诚信,所以会表现出正直的品格,是一种正气的直。吴金鼎先生在《山东人与山东》一文里说:“古往今来,数千年的中国史中, 表现直言直行两种大德,到尽善尽美之境的,自然首推孔子。”孟子则善养浩然之气。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吴金鼎还说:“我们山东人的直,是极纯正的不含任性、蛮横或粗野的味道。其直是发源于良心深处,公正庄严的动机。所以,这样的直是一种美德。”
正如有人所说,山东的胡同直来直去,山东的快书开门见山,山东人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山东人的耿直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看不进不平事,凡事都想较个真。就像梁山好汉一样,所谓“路见不平一声吼”。
山东人,真好。
阅读量:65.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