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匠心传承 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07-12 18:08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匠心传承 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来源:开鲁县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着力在抓基础、优管理、巧融合上下功夫,推动全县8个类别20多个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促进非遗保护成果不断惠及群众,让非遗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走进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剪纸社团活动室,“十二生肖”“孔雀开屏”“百鸟朝凤”等剪纸作品惟妙惟肖,妙趣横生。20多名学生正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颖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剪纸艺术,折、叠、画、剪、刻,在一来一回之中,灵动的剪纸作品跃然而生,让学生们体验非遗剪纸艺术创作过程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胡颖指导学员学习剪纸艺术(杨景欣摄)

“从刚开始学习剪纸时的一点也不会,到现在能刻很多的作品了,而且有一些作品还获得了奖项。现在过年家里都不用买窗花了,都是我自己刻,家里人也非常喜欢,可有成就感了。剪纸是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开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孙鹏喜滋滋地说。

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其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开鲁县通过组织非遗剪纸传承人开展剪纸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积极发挥传承人“传帮带”的作用,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注入时代元素,增强广大青少年和普通百姓文化自信,吸纳更多新鲜力量加入传承人队伍,努力让“独角戏”变为“大合唱”,拓宽非遗传承的广度。

据胡颖介绍,现在学校的学员达60余人。“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靠的不仅仅是娴熟的技艺,还要有传承、创新的思想,不光是我们这代人传承,还要让我们的下代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传承传统文化,感悟剪纸的艺术魅力。”

学员剪纸作品一角(杨景欣摄)

截至目前,开鲁县共有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等8个类别3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自治区级4项、市级9项、县级20项;培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治区级2人、市级6人、县级18人。

传承百年,鼓舞太平。作为开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太平鼓舞约200多年前传入开鲁县,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以一面皮鼓、一根竹鞭为道具,与舞相结合进行表演,以不同的鼓谱和舞蹈动作表现不同内容。多年来,经开鲁县文艺工作者的挖掘、传承和艺术的再创作,太平鼓舞被注入新内涵,更具现代气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开鲁县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据了解,开鲁县共有非遗太平鼓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

千名学生齐跳太平鼓舞(朱丽杰摄)

“我们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男演员、舞蹈动作、画外音等元素,让太平鼓舞更具有观赏性。这几年我们通过办班搞培训、开展比赛、进校园、社区、乡镇、景区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太平鼓舞,慢慢地咱们开鲁的老百姓就了解太平鼓舞了,也喜欢上了跳太平鼓舞。”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鼓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杰自豪地说着传承普及太平鼓舞的经历。

王杰教授学员学习太平鼓舞基本动作(朱晨摄)

近年来,开鲁县深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开展传承与保护工作,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载体,建成非遗四级名录、电子档案、纸质文档、视频等档案数据库,让非遗资源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传起来、火起来。目前,已完成第七批市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

“开鲁县将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加强对本土项目的深度挖掘,扩大传承人队伍,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一系列活动,探索非遗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挖掘文旅新产品,促进非遗产业化、时尚化、生活化,鼓励群众通过非遗再就业和非遗技艺的传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开鲁县文化馆副馆长赵玉静介绍。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内蒙古新闻

作者:朱丽杰 杨景欣 朱晨 赵玉静

阅读量:13.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