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水利
2023-08-10 21:59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暗施慈悲与后人——白居易的治水功绩
来源:中国水利报
浙江杭州市圣塘闸亭《钱唐湖石记》资料图片
兼济天下,忧国忧民是白居易的信念;体恤百姓,勤政爱民是他的责任担当。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治理西湖,疏浚六井,解决了防涝、灌溉和供水问题。在苏州刺史任上,他发动民众建设了山塘河工程,可发挥交通、灌溉和景观多种功能。晚年白居易又发起善举,开凿洛阳伊河航道险滩八节滩治理工程。
治理西湖疏浚六井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唐穆宗诏免白居易中书舍人,除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刺史。然而,白居易离京赴杭州,并非单纯的消极避祸,而是经过反复思考,认为与其受朝政纷争的困扰,不如到地方为百姓办些实事。
路过洞庭湖时,白居易与老友江州刺史李渤相遇。李渤介绍了他正在积极谋划治理本州甘棠湖,准备建桥定闸,调控湖水,以保旱涝灌溉之利。白居易闻言颇受震动,写下了《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表露出以大禹为楷模的宏愿及除害兴利、为民造福的决心。
长庆三年(823年)夏天,久旱无雨,严重旱情遍及江南大地。白居易求雨祈神,虔诚拜祭,却毫无效果。白居易反复思索后认定,求神求仙不如求自己,要靠双手抗旱救灾。具体方案就是治理西湖、筑堤蓄水、灌溉农田,解决干旱洪涝问题;疏浚六井解决城市饮水问题。
杭州濒临钱塘江,受钱塘江咸潮长期侵蚀,淤积形成的陆地盐碱化严重,地下水咸苦不能饮用,至隋朝,百姓仍然饮用苦咸井水。到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时,通过管道引西湖水入城,建造六井,才解决了杭州的饮水供应问题。六井,类似蓄水池,工程包括管道入水口、水闸、地下砌石槽、槽内竹管等部分。出水口处开挖大池用以蓄水,池壁和池底均用砖石衬砌。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距李泌建造六井已过40年。此时地下管道已经堵塞,流水不畅,严重影响城市供水。
白居易仔细翻查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对杭州水情进行了周密分析:西湖年久不治,淤积严重。西湖沿岸原有旧堤,但高度不够且年久失修,遇有大雨,湖水漫溢,难以储水。夏秋季节雨少干旱,湖水水量不足。加之,豪强占据湖域,或种植莲藕,或水产养殖牟利,还有的擅自引水灌溉私田。
在调研基础上,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治水方案。一是筑堤固堤蓄水;二是疏浚湖泊以扩容;三是疏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四是整修和管好钱塘门外石函桥闸;五是整修和管好灌溉系统的笕(用竹筒连接起来的灌溉水管),防止盗泄湖水谋私。其中,重点工程是筑堤蓄水,疏浚西湖,扩大蓄水量。白居易调集民夫清挖西湖淤泥,又在西湖东北岸修筑一条大堤,其位置大约在今钱塘门外至武林门一带。
在建设过程中,白居易号令全体官吏一律参加筑堤劳动,凡无故不到者罚俸停职,从而引导民众积极跟进。各州县筹款征粮补齐经费。当时,三十里西湖沿岸,百姓奋勇上阵,马嘶人喊,疏浚湖泊,建筑新堤,加固旧堤,建设圣塘闸等3座闸门。另一项配套工程疏浚六井,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工程竣工后,清水流入百姓家,让百姓彻底告别了苦咸水。
新堤建成后,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白公堤”。白公堤不但具备水利功能,而且后来演变成一条交通大道,促进了中唐时期杭州的经济发展。对于旧堤,白居易用疏浚的淤泥进行加高培厚,号召民众保护原有树木,并大量种植新树。不过,这条旧堤当时被称为白沙堤,这个名字也沿用至今。
那么,久负盛名的“白公堤”现在何处呢?翻查史料,从中唐到宋元,直至明代,白公堤不断整修沿用。最后记载白公堤的文献出现在明末。然而,风雨侵蚀,沧海桑田,“奈何既久,惜也善崩”,如今,白公堤遗存已踪迹难寻。
为了管好水利工程,白居易撰写了文告《钱唐湖石记》,订立规范章程。碑文800多字,石碑至今仍嘉立于杭州少年宫附近。根据碑文,早在1000多年前,白居易就率先提出了灌水定额概念及配水方法。按照湖水水位下降一寸,可以灌溉15顷。每天可以灌溉50余顷。还要挑选两个一心为公、手脚勤快的军吏,一人站在田边,一人站在湖边,会同辖属田户,约好放水时间,算好水位,根据亩数依限放水。《钱唐湖石记》还记载了白居易简化旱年需水申请呈报手续,废除层层上报审批以至贻误灌溉时机的旧规,改由农户直接往州衙递呈状纸,刺史当即下发押帖凭证,当天放水进田。《钱唐湖石记》对灌溉和防洪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要求。白居易指出,湖中有无税田十数顷,田户常与辖地官吏勾结偷水,应管好石函南的竹管道和其他小型管道,不浇田时封闭。还要安排人员巡查,如发现有漏水就追究其责任。防洪方面,明确规定了汛期堤防巡守检查人员的责任。根据水位情况,明确了泄洪位置和程序,防止溃堤。对杭州六井,提出要经常检查输水管道并及时疏通。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朝廷诏命白居易离杭北上,卸任杭州刺史。离别杭州那天,百姓扶老携幼相送,送行者落泪,白居易也甚为感动,留下了不朽诗篇《别州民》。
建设山塘河工程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敬宗诏命太子右庶子白居易前往苏州,除任刺史。白居易到任后便伏身衙案,了解民情。他认为治理苏州需要简政均税,减轻州民负担,使疲惫的百姓休养生息。他清楚地看到,当时苏州的旱情十分严重,把兴修水利和交通建设当成执政要务。
经过筹备规划,白居易发动民众建设了“山塘河”工程。山塘河工程的兴建,使苏州古城与大运河水陆两路实现了贯通。白居易又命人沿着河堤种植桃、李、杨柳等树,又在塘中新种莲藕数千株。白居易还要求逐年砌石护岸,使山塘河工程具备多种功能,既满足水陆交通需要,又有助于水利灌溉,抗旱保丰收,还构成古街傍河、河堤固街的独特景观。《武丘寺路》便是对山塘河沿岸的繁华和秀丽景象的描写。
时至今日,山塘河和山塘街更加繁华。不少商户前门临街市,后面贴水道。街市上人群熙熙攘攘,浏览购物,品尝美食。水道篷船上的游客沉浸于湖光山色,陶醉于评弹的婉转悠扬。
当白居易因腰痛、眼疾、肺伤等多种疾病主动弃官,离别苏州之际,山塘河畔,百姓扶老携幼,丝竹鼓乐齐鸣,姑苏河里舟楫随行,有十里之远。刘禹锡的《白太守行》便记录下这一盛况。
除了对杭州和苏州的水利作出贡献外,白居易还带头捐款,带动富豪乡绅和龙门一带船工治理洛阳伊河八节滩,修筑龙门滩工程,畅通河道。其作品《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详细记录了八节滩施工经过、资金筹措、建成后的成效及诗人的喜悦心情。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家中平静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来源:中国水利报
声明:
1.凡本公众号所发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以其他形式发表,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2.本公众号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其版权均属于原网或归属权利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3.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转载中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可及时向我们提出书面权利通知,经证实后将会尽快移除相关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山东水利微信公众平台
阅读量:41.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