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30 12:33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创新中国说|科研体制改革点燃创新引擎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听见时代前进声音,记录科技强国征程,展现自立自强风貌,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制作的系列节目《创新中国说》,将于8月30日20点在总台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第5集,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创新需要千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机制体制变革释放的活力。《创新中国说》第5集邀请三位嘉宾,从新型举国体制、省校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三个领域,讲述科研体制改革点燃创新引擎的故事。
裴照宇|新型举国体制助力探月工程
从古至今,天边的一轮明月就寄托着中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无尽想象,也记录着中国航天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千头万绪的探月工程,怎样一步步由蓝图变为现实?嫦娥八号总设计师裴照宇,在《创新中国说》讲述中国探月工程背后的故事。
二十年多前,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等老一辈航天人和科学家在多番探讨后,提出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蓝图。
第一步“绕”,就是环绕月球探测,看清月球全貌。
第二步“落”,就是探测器降落到月球上,深入实地观测。
第三步“回”,就是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用更多、更精细的科学手段来研究。
中国探月工程走过十七年波澜壮阔的岁月,终于一步步实现了“绕、落、回”的计划。这背后,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撑。
新型举国体制是齐心协力办大事,能够确保规划制订的科学可行,能够保证规划得到贯彻落实。——嫦娥八号总设计师 裴照宇
新型举国体制的保证,让探月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干着一期工程就在论证二期,干着二期工程就在论证三期”。探月工程的“三步走”,在有序衔接中依次完成。
新型举国体制的第二个优势体现在难题的攻克和技术的带动。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难度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任务,探月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凝结着全国数千家单位、上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几代航天人接力奔跑的成果。
同时,探月工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集合全社会科技力量攻克难题。例如,嫦娥五号的样品采集方案,通过比较多个单位的技术方案和样机,最终选择了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的方案。
未来10到15年,我国准备实施探月四期工程,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月球南极找水,并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2030年前,我国将实现载人登月的梦想。
中国探月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水平和成就,也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黄开胜|省校合作20年
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了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而全国各地也都在立足自身的优势,布局科技创新。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中,浙江省不仅创造出了许多经济发展的奇迹,综合创新能力的排名也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经济迅速崛起,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积累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附加值低、能耗高,环境的污染严重,急需先进技术助力破解发展难题。但大部分科研资源、科研机构,集中在北京等少数大城市,地方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为了解决科研供需矛盾,促进地方发展,浙江省开始尝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与清华大学开展“省校合作”。
2003年12月31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浙江嘉兴,开启了科技创新“省校合作”新模式的探索。
长三院党委书记、院长黄开胜,为我们讲述了省校合作20年的努力与探索。
黄开胜回忆起第一次来到浙江嘉兴,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水。同事反复提醒,在当地不能随便喝水,需要买桶装水。
当时,嘉兴市60%的水体,水质达到了劣Ⅴ类水。这既是当地发展的痛点,也是省校合作的发力点。在长三院的组织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教授成立了生态环境研究所,通过先进技术帮助当地改善水质。
今天,嘉兴市省控断面所有的水质都达到了Ⅲ类以上,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十年上升,实现了青山绿水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得益彰。
除了改善环境,长三院通过清华的技术赋能,帮助当地的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黄开胜现场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创可贴”。它只有2毫米厚,重量不到5克。它能够实时记录心率长达7天,方便对心脏病患者进行实时监控。
这个看似普通的“创可贴”,背后是一项庞大的新型产业:柔性电子。在长三院的牵线搭桥下,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将这项技术带到了浙江。6年时间,他们建立起180多人的柔性电子专业团队,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柔性电子中试线,成为中国柔性电子领域的国家战略力量。
长三院开展了一系列校、地、院三者融合的工作,给浙江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动能。——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黄开胜
浙江和清华的合作新模式,搭建起了企业和实验室之间的桥梁,让科技成果更快、更精准地转化。长三院连接起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地方的实际需求,点燃创新的引擎。
毛大付|“天府科技云”搭建科技供需桥梁
科技成果转化难、周期长,一直是科研体制的堵点、痛点。
在四川,一个由当地科协打造的互联网科技商场——“天府科技云”,通过吸引科技工作者上网“摆云摊”,探索了科技转化的新路径。
上线三年以来,“天府科技云”已吸引了350万名用户,达成科技供需服务交易额超过200亿元。
四川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讲述了“天府科技云”背后的创新故事。
天府科技云平台建立的原因,与毛大付个人经历相关。20年前,他刚刚大学毕业,想利用周末时间给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但科技供需存在着较高的信息壁垒,有需求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有技能的人找不到需要的市场。
后来毛大付进入科协工作,他开始设想建立一个科技供需的互通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天府科技云”正式上线。三年时间,成绩斐然!
天府科技云可以帮助科技工作者快速进行成果转化。有一位78岁老研究员曾祥炜,24年前取得了一项科技成果。为了让成果落地转化,他四处奔走,甚至抵押了家里的房子,但一直没有成功。一直到他把科技成果发到天府科技云上,只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转化落地。
大量的普普通通的科技工作者,在天府科技云上都能够实现其个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四川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毛大付
天府科技云平台还能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乡城县农民,希望通过种植车厘子增收致富,但是苦于没有技术支撑。当地政府把技术需求发布到天府科技云上,结果有10多个专业团队揭榜,最后通过比选,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来到乡城县。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乡城县的农民们已经种植了80多亩车厘子。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目前,各部门各地方正探索深化改革,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了创新的活力。点燃创新引擎,科技强国的建设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3年8月30日20:00
CCTV10《创新中国说》第5集
《点燃创新引擎》
敬请关注
阅读量:38.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