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07-22 14:24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湖北黄梅县:城乡教育互融,让好学校就在家门口
来源:黄冈日报
6月27日,黄冈全市农业产业化暨教联体改革现场推进会在黄梅召开。黄冈市委书记李军杰说:“要学习借鉴黄梅县作法,加快推进县域融合型教联体建设。”
而在半个月前的6月13日,黄冈市政府在黄梅县召开全市教联体建设推进会,10个县市区的分管副县长、教育局长等齐聚一堂,学习总结黄梅教联体建设经验。
一个月内,同一个主题,两次在同一个地方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在黄冈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充分展现了黄梅县推进融合型教联体的决心之坚、力度之大。
2023年春季开始,黄冈全域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就如何建?怎么融?黄梅县上下一心,先行先试,探索出整县推进、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黄冈市教育局局长何兰田说:“黄梅县的探索实践,为各县市区加快融合型教联体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样板。”
138所城乡学校变身成24个教联体
走进黄梅县第五小学十里益海校区,映入眼帘的是修葺一新的教学楼,新扩建的篮球场,改造后的食堂,新黑化的道路。今年春季学期,学校首次有了专职的音乐、体育教师……
谈到教联体建设以来学校的快速发展,黄梅县第五小学教联体十里益海校区执行校长吴畏感慨不已。
十里益海校区原是临近城区的一所乡镇小学。在过去,学校招生范围内的学生家长想法设法地将孩子送入3.8公里远的黄梅县第五小学,致使十里益海小学就读人数日益减少。
2022年,十里益海小学被纳入黄梅县第五小学教联体,融合城区学校一体化办学,原本是黄梅第五小学副校长的吴畏,被选派到十里益海校区担任执行校长。在第五小学教联体全面帮扶下,十里益海小学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快速提升,带动学生回流,学校人数从270人增加到488名。2023年,黄梅县第五小学教联体也因此被纳入湖北省教联体建设首批试点校。
原十里益海小学的窘境,也是众多乡村中小学面临的窘境。黄梅县教育局局长吴旭东说:“黄梅县第五小学教联体十里益海校区的成功试点,为黄梅快速整县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增强了信心。”
4月21日,黄冈市政府印发了《黄冈市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黄梅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迅速掀起了整县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热潮。
成立由县委书记刘欲晓、县长马梁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座谈会,研究出台教联体试点方案,形成“三带”(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三优”(优先评级、优秀重用、优惠政策)、“三均”(资源均衡、师资均等、质量均优)的教联体建设目标路径。县委编办、县财政局等部门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合力攻坚,快速核定教联体编制数量、列支专项经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根据方案,黄梅县在现有的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中,选取24所优质学校作为核心校,按照“1+N”的方式,组建24个教联体,将全县106所公办中小学和32所公办幼儿园全部纳入教联体,实现公办学校“一张网”、全覆盖。
核心校的选择是教联体建设的关键一环。
为选好核心校,黄梅县根据县域发展布局和人口分布情况,在县城区、小池滨江新区、龙感湖管理区等地区选择了24所优质学校作为核心校。
结合师资力量、学校规模、育人质量等因素,按照“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大带小”“远近搭配”原则,将城区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薄弱学校直接捆绑在一起。
如,黄梅县第五小学与濯港镇的十里益海小学,蔡山镇的李英小学、段塘小学、田宝小学组建成教联体。
如此一来,各教联体突破了原有乡镇、学校限制,将不同行政地域的学校组建在一起,原有17个乡镇中心学校全部撤销,所有中心学校人员分流充实到学校教学岗位,回归教学一线,既精简管理机构、节约教育成本,又优化了师资配置。
撤销后,位于乡镇的民办幼儿园和培训机构就处于管理真空,怎么办?
对此,黄梅县在黄梅镇、孔垄镇、小池镇分设3个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站,对民办幼儿园和培训机构分片管理,并负责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对接工作。
黄梅县教育局人事股负责人蔡国全介绍,此次教联体建设,是对全县教育格局的一次重塑,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重构。教联体组建后,各教联体由县教育局直管,整个教育系统实现扁平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此轮改革中,县教育局充分“放权”,把教联体建设的组织权、管理权、人事权、财权等,全部交给核心学校,由核心校统筹。
“过去,老师调动,必须经过教育局。现在,教联体内,各校区间老师可以自由流动。各种资源也可在教联体内统筹分配。”吴畏感慨地说,“教联体彻底打通了城乡学校、强弱校间的壁垒。”
截至6月20日,黄梅县24个教联体的核心学校和成员学校已全部实现挂牌运行,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教联体组建的县市,138所城乡学校正式变身成24个教联体。
“命运捆绑”激励城乡学校同步发展
教联体建起来了,如何让核心校一校好,变教联体内校校好。
黄梅县教育局副局长柳茂群认为,关键在于发挥核心校的带动示范作用。
“作为核心校,要带动乡村薄弱学校把教育水平提起来,其实压力也不小。一开始也有担心:学生基础不同,教学能同步吗?城里教师愿不愿意去成员校工作?乡村教师愿不愿意来跟岗?”刚开始进行教联体建设试点时,黄梅县七小教联体校长王留军说。
为激发教联体内部活力,黄梅县在黄冈市融合型教联体建设“七统一”基础上,制定了教师交流、教学管理、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考核评价等28项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支持教联体核心校与成员校进行“命运捆绑”。
政策支持则包括,按照距离远近,对核心校到成员校交流的老师,按“三级九等”享受每月600元至1400元的交流轮岗专项津贴,同时享受交通补贴;农村教师到核心校跟岗学习期间,保留农村教师补贴,同时还享受公服房政策。
按照新规,教联体内每年教师交流不少于10%,其中,骨干教师必须占30%以上。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必须有成员校工作经历。
在教学上,各教联体内成员校实行统一课程建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安排,统一作息时间、统一作业设置、统一资料使用、统一命题训练等“十七个统一”,使各校区同频共振。
在考核评价方面,黄梅县将核心校与成员校实行共测共评,一体化“捆绑”考评。在后勤服务、校园文化、教学质量、校园安全等方方面面,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
“这意味着,核心校与成员校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必须齐头并进,倒逼核心校统筹安排教育教学等各类资源,补齐薄弱成员校发展短板。”黄梅县实验中学校长石红兵深有感触地说。
“命运捆绑”带动资源下沉,薄弱学校得到强势“输血”,激励了城乡学校同步发展。
在黄梅县第五小学教联体,核心校19名优秀教师到成员校任教,成员校15名教师到核心校跟岗学习,带来的效应就是成员校和核心校的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的深度交融。黄梅县七小教联体投入60多万元,为杉木、王寨、文沟、独山4个校区升级改造校园硬件设施。而黄梅县第四小学大河校区在黄梅四小的支持下,投资19万元,按照拎包入住的标准,装修了5套高规格教师公寓,为交流教师解决了住宿问题。
黄梅县副县长张玲介绍,在教联体建设中,仅改善农村学校教师住宿条件,全县共投入1090多万元,新建教师周转房181套。今年秋季学期,黄梅县24个教联体将有500余名优秀老师下沉乡镇学校、薄弱学校,点亮乡村学校课堂,促进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智慧教育让城乡师生同上一堂课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Please Put up your hands and tell me ……”在黄梅县滨河中学多功能录播室,英语骨干教师王利华通过直播摄像头,将热乎的英语课传递给黄梅县滨河中学教联体的3个成员校,这已成为常态。
黄梅县滨河中学教联体核心校校长黄白仙介绍,教联体建设,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通过新建的录播教室,每次滨河中学核心校开展优质示范课时,其他几个校区师生,都会“隔空”同上一堂课。
据悉,2022年以来,黄梅县每年投入近千万元,推进数字校园建设。2023年秋季学期,各教联体均实现一套网上巡课系统、一套集体备课系统、一套校园安全系统、一套“三个课堂”的“四个一”全覆盖。
这种“互联网+教育”彻底解决核心校与成员校之间时空距离,促进了各校区间管理、教研、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黄梅实验中学、滨河中学和县七小等教联体核心校网络主控中心看到,屏幕上,每个校区的操场、宿舍楼、教室、食堂的场景都尽收眼低,师生、员工的一举一动,犹在眼见。每日,值班老师通过网上系统,可对各校区实时巡视。
而在各教联体核心校和成员校间,通过智能一体机,各校区之间的课堂可随时连线,同上一堂课。老师们则通过集体备课系统,实时音视频,双向互动在线同步教研,实现教研联动。
“自春季学期,每周二、三上午,各校区老师走进集体备课室,进行集体备课、磨课,老师们在线研讨、各抒己见,城乡教师在共研中互助提升。”黄梅实验中学教联体核心校校长石红兵说。
数字赋能,进一步打通了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全覆盖式的数字校园建设,钱从哪儿来?
面对记者疑问,黄梅县教育局局长吴旭东道出了黄梅县建设数字校园、打造智慧教育的“财源”。
早在4月初黄冈全域启动教联体建设时,黄梅县教育系统就启动学校财务审计,锁定资金、资产。“审计后,将所有学校结余的1180多万元资金集合起来,由教育局统筹使用,投入到新一轮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他介绍道。
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1000多万元,对各校网络进行升级,实现了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对智慧校园硬件进行提升,在县教育局新建了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信息中心。
如今,黄梅县基础教育基本完成了教育数字化的迭代升级,目前,正在谋划建设网上阅卷系统。
吴旭东表示,下一步,黄梅县计划将各教联体数据控制中心接入湖北智慧教育平台,形成“上联省市名校,中联县内强校,下联农村学校”的格局,通过网络和数字平台,将匹配、适合的优质教育资源推送给各校,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好学校就在百姓家门口。
阅读量:25.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