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展播】实施“五心”工程,打造“心防”平安城

来源:青岛卫生健康

2023-10-14 15:31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展播】实施“五心”工程,打造“心防”平安城

来源:青岛卫生健康

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心防”城市发展的关键措施。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委政法委探索“心网、心解、心安、心智、心宣”“五心”工程建设,打造“心防”平安城。全区信访满意率达95%以上,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8%以上,刑事警情连续8年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连年上升,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市、区)”。

推进“心网”工程,织密服务阵地

一是健全三级服务网络。根据便民利民原则,将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融合设置在市民中心或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内,实现各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与同级综治中心、网格化中心、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五位一体”统筹协调、同步规范、一体运转。目前,区、街道、社区三级共237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二是完善行业服务平台。加强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心理服务场所,支持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室,为本部门职工和管理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目前,12个区级和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咨询室)、85所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设置率均达100%,建成50余家党政企事业单位心理工作室。三是集聚专业组织力量。引进北大人民医院、国科大附属医院、树兰医院、青岛海慈医院等10余家国内著名医疗机构,培育壮大瑞阳心语、青岛正阳心理医院、以琳康教展能中心、星空智程等专业服务机构,推动成立青岛心理咨询师事务所、区社会心理服务协会、精神卫生协会等,为青岛市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事业发展汇聚专业资源。聘请20余名全国知名专家组成专家智库,引进各类卫生人才超600余人,全区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人员达800余人,为青岛市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健全“心解”工程,源头化解纠纷

一是启动心理援助支持机制。推出以“400-869-2525”为主的3条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开通“阳光心理”线上援助服务平台,为广大居民朋友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等服务,累计服务群众46000余人次,帮助广大居民舒心减压,筑牢“心”防线。二是建立心理疏导化解机制。推动心理服务介入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和环节,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对信访、司法等部门和基层排查反映的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采取心理疏导和指导措施,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化解矛盾问题,累计疏导8300余人次,防范化解350余起矛盾纠纷和问题,从源头遏制各类社会不良心态和苗头隐患。三是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出台全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对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第一时间介入化解危机,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响应及时率100%,累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1200余次,有效防止个人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实施“心安”工程,呵护全民身心

一是深化居民普惠服务。打造“一城阳光 幸福家园”心理服务品牌,累计投资680余万元,为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购买专业服务,落实社区心理服务“1+1”,即每个社区配备1名社会心理服务专员和1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实现专业服务力量全覆盖,打通社会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日常化开展心理科普讲座和团体活动3800余场惠及116万人次,获评山东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和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示范品牌。二是创新重点人群精细服务。关注各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开展心理行为筛查、心理疏导及心理关爱等服务,打造自闭症儿童“星语心愿”、孕产妇“快乐妈妈”、老年人“暖心晚霞”、低保对象 “小桔灯”、残疾人“点亮微心愿”等心理服务工作品牌,实现心理健康全生命周期链条管理,累计服务各类群体53000余人次。“小桔灯”项目荣获民政部2019年度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十佳案例第一名。三是探索特殊人群精准服务。健全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从源头预防减少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运用“三步管控服务法”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管理,创新“阳光归航七步工作法”服务社区矫正人员,针对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实施“心理疏导五步法”,采取“一站式询问法”与涉案未成年人沟通交流,累计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干预和人文关怀9800余人次,有效缓解特殊人员焦虑、压抑情绪,提升重返社会的动力和信心。

打造“心智”工程,强化创新驱动

一是创建工作标准。坚持标准引领,率先提出、率先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起草《社会心理服务三级网络服务规范》等地方、团体标准草案8项,目前省级地方标准已进入技术审查阶段,全国首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市级地方标准《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室)建设管理运行规范》已正式实施推广,团体标准已经发布3个。二是强化数字支撑。投资5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发集心理数据收集、分析研判、危机干预、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与平安城阳等社会治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打造社会心理服务大数据中心。入选全省(山东省)政法系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创新实践案例和2022年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县级优秀案例。三是助推产业发展。按照事业、产业齐头并进的思路,启动“心智谷”国家级心理健康产业园建设,“心智谷”过渡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构建“产、学、研、用、金、孵、展”全链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产业发展格局。龙头企业瑞阳心语已打造36项专利和58项软著,研发生产心理学科普、智能应用、VR体验装备等6个系列100余种心理学装备。

建立“心宣”工程,实现资源融合

一是搭建高端研讨平台。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加强与“三会一所”(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及国内知名院校交流合作,着力打造高端交流研讨平台。先后成功承办第二届、第三届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和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大会,并已争取2个大会永久落户城阳,通过平台汇聚各方智力、产业资源,努力打造心理学界的“博鳌论坛”。二是宣介推广经验做法。总结提炼青岛市城阳区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城阳经验,打造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的标杆和示范。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先后5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治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先后刊发播报青岛市城阳区经验做法,先后4次受邀参加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中心、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举办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并作经验交流,国家试点工作专家组组长马弘主任来青岛市城阳区实地督导并给予高度评价。三是拓展科普宣传渠道。开展“心理健康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系列宣传活动,每月举办一次社会心理服务大集,每季度出版一期《心理健康报》,开通“两微一端”公众心理服务平台,设计制作心理情景剧、动画、漫画、访谈、音频等视频150余个,开展心理宣传活动60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20余万份、健康宣传品近10余万份,居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逐年提高。

推进成效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推进“五心”工程建设,重点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基本建立健全,各类高危人群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各类社会不良心态和苗头隐患基本实现疏导在早、化解在小,个人极端案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初步实现社会良好治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心理知识科普宣传、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普惠性心理健康服务,全区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关注心理健康、接受心理服务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初步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服务城阳模式得到肯定推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先后5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国家级期刊《心理与健康》等媒体先后刊发播报我区心理服务经验做法,国家、省、市领导及全国各地学习考察团先后70余次来我区调研指导并予以充分肯定。

来源: 城阳区委政法委、城阳区卫生健康局、疾控处

来源:青岛卫生健康 编辑:杨凡 审校:单提词 主编:韩信

资讯24小时

阅读量:29.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