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3日讯 编者按:千里海岸线,巍巍昆嵛山,威海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汇集融合了卫所文化、海洋文化、文登学、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这里有着深刻集中的体现。即日起,海岬专版将推出“中华文明里的威海”系列报道,以小切口、融媒体的方式,带您一起摸清威海文化“家底”、鉴往知来,在新的起点上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李江玉正在制作锡镶工艺品 本报记者 杨正 摄
威海锡镶:百年技艺 万物可“锡”
金秋时节,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从位于环翠区的威海民俗邨里传来。刘公岛图案的锡镶水杯、“行云流水”字样的锡镶书签,锡镶扇子、锡镶笔筒……这段时间,威海锡镶文化馆又“上新”了不少。
锡镶发祥于清光绪末年,是威海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2009年,“威海锡镶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镶文化馆的工作室里,威海锡镶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李江玉左手扶錾,右手持锤,随着轻轻敲击,精美的图案逐渐显现在锡片上。
“威海锡镶融合了石雕、剪纸、锻银、锡雕等技艺,是一项集众家之所长的传统非遗。锡镶的工艺相对复杂些,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等近二十道工序,讲究的是精挑细选、精雕细琢、精心制作、精益求精。像这样最具代表性的龙纹茶壶,纯手工制作下来至少要五天时间。”李江玉说。
锡镶工艺品展示 本报记者 杨正 摄
上世纪90年代,威海锡镶曾面临失传。那时,20岁出头的李江玉不甘心告别老手艺,便与丈夫两人开始专注于锡镶工艺品的研发生产。如今,李江玉先后培养锡镶技师500余人,申请专利20项、版权50余项。
“从谋生手段到保护传承,锡镶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些年,我恢复了簪花等传统工序,也创新了载体形式,以万物可‘锡’来活化这项技艺。你看,这款锡镶与大漆融合的工艺品,我们试了五年才成功。”李江玉说。
埋头“敲打”30年,李江玉已将锡镶载体扩展到玉器、木器等八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其作品在多个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金奖。不过,最让李江玉欣慰的是,她新收了3名大学毕业生徒弟,留学归来的大女儿杜佳慧选择了“接棒”传承锡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锡镶馆。
威海锡镶文化馆内部分展品 本报记者 杨正 摄
今年上半年,威海锡镶文化馆吸引5万人次前来感受、体验非遗之美。“在外国人看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当‘酷’。这两年,我用年轻人的视角给了妈妈一些建议,推出了油画锡镶、布艺锡镶等创意作品。我打算今年去进修设计,探索锡镶的更多可能性。”杜佳慧说。
据了解,近年来,环翠区出台扶持政策激励传承人创新创造,推进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深度挖掘传统非遗的存续力和创造力。
威海日报记者 杜晓莹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