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邀请10位校内知名专家学者,依托文学生活馆以专题系列讲座的方式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第二个结合”进行传播与推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首场讲座邀请的是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曾繁仁,作题为“生生美学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报告。
曾繁仁首先从“生生美学”提出的背景切入,指出“生生美学”是新时代产生的美学形态,生态美学与英美“生生美学”的提出也是为了回应“欧洲中心论”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桎梏,曾繁仁及团队试图在欧陆现象学分析哲学环境美学之外,提出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生态美学体系”。“生生美学”这一美学形态的提出,坚定了中国学者研究与言说中国美学和中国生态美学的信心与勇气。随后,曾繁仁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生生美学”的酝酿过程、基本内涵、产生、文化特点及艺术呈现等,使大家对“生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为在场及线上听众们带来了一场不可复制的美学体验。分享结束后,曾繁仁先生又围绕东西方哲学、美学教育等主题与听众进行交流。
10月20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二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务院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方辉作题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的报告。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主持报告会。
方辉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是中华文明研究的根本遵循”切入,指出考古实证了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及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是史学界共识。国家是文明社会的综合体现,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且文明发展没有出现间断的国家,必须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方辉提到,在考古学判断文明社会的“三要素”之外,中国学者认为礼制是第四要素。基于此,方辉提出,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是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其表现形式就是礼乐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以礼乐文明为基础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相结合。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实际上是多种文明互相补充,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并且文明的连续性是以创新性为基础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只有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魅力和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好地树立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丰富其现代价值意蕴,实现内在魂脉的延续和传承,必须向历史寻根,向现实逼近,向世界开放,向未来探求。
第三讲邀请的是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走进孔子》主编杨朝明,作题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报告。
作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考察过程中的亲历者、见证者,杨朝明教授首先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的情况。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已经提出10年,前10年的重点是“讲清楚”,党的二十大以后的10年就应该是“做扎实”。杨朝明教授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源头就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地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雄厚的文化资源。进入新时代,应当树立共同的价值信仰,找准中国人的文化立足点,消除国人对于本国文化的不自信。从文化自知逐步过渡到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在过往历史中寻找当今问题的解决方案。杨朝明教授认为,文化强国最根本的是一个民族心性的强大,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这棵大树的主干,在不同时期结出了不同的果实。
第四讲是由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王学典作题为“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与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学术报告。
王学典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具有契合点。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思想担当的思想流派,其核心要义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以民为本,崇尚仁爱,提倡道德等理念不谋而合。王学典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典范完善的社会发展理论,而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框架内,只有儒家思想作为另一种完备成熟的社会发展理论能与其契合。
王学典教授认为,今天的儒学复兴并非要恢复到儒学当中去,而旨在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出一种中国本土的,能够体现中国经验,能够最大限度反映中国特点的,反映中国经验的,反映中国道路的,反映中国模式的一种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王学典教授提出,我们要创造属于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文化形态。
最后,王学典教授希望现代年轻人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当中,投身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的文化形态当中。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150多名师生现场参加报告会,同时,500多名听众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聆听讲座。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