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李媛媛:站稳“小讲台”敢当“大先生”!

来源:齐鲁网

2023-11-13 18:21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3日讯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生王鹤冰收到了推免至华中农业大学,师从著名果树学专家程运江教授的好消息。“开心和兴奋之余,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本科导师李媛媛老师,是李老师对我全程专业指导让我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他告诉记者,未来硕士期间,他将继续从事果实品质方向的探索研究。

李媛媛是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系的一名青年教师。2009年,李媛媛从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慕名来到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束怀瑞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加入郝玉金教授团队。2011年,她留校入职园艺学院,201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资助下,她赴美进行了为期两年七个月的访问交流,从事果树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出彩的成绩。

把“小讲台”当成人生“大舞台”

李媛媛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高中老师,家里的诸多长辈也都从事教育行业。儿时的她,心中就已播下了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渴望的种子,而后这粒种子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选择成为教师,是为了将自己得到的帮助传递下去。”她说,“束院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了我。”从学生到教师,李媛媛始终秉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学理念,规范自己教导学生。她主动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张亚丽是李媛媛指导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2017年本科毕业时研究基础薄弱,硕士入学前基本未接触过科学实验,2017年9月考入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在李媛媛悉心指导下,张亚丽发表SCI论文4篇,获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和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创新奖,2019年底又顺利通过硕博连读考核,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苹果蜡质合成与调控研究,今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一路走来,如果没有李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是根本走不下去的。”说起导师李媛媛,张亚丽心中满是感恩之情。

李媛媛是研究苹果的,她常把学生成长比作果树的长大:“苹果树从苗期到盛果期,从一棵小苗到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需要做好全程施肥浇水、修剪整形、除虫灭害等日常管理。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从大一新生成长到国家栋梁,需要老师全方位的教育、关怀、指导。”她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三农”一线,实际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切实感受农民所思所盼,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推进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充分融合, 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主动“自找苦吃”。

李媛媛时刻以束怀瑞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把人生坐标定在了“为教育和科研而奋斗”的轨迹上,把献身党的教育事业作为对党忠诚的实际行动,把“小讲台”作为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把自己作为启迪学生心智的“铺路石”、塑造学生灵魂的“大先生”,立志一心从教、一直从教、一生从教。

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李媛媛深知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面向果树领域“卡脖子”难题深入攻关,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将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需求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起来,努力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中实现三级跳,进而实现创新价值,创新驱动发展。”李媛媛表示。

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带领科研团队聚焦“果树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课题开展研究,不分昼夜,克服了重重困难与挑战,系统地研究了苹果果实花青苷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以及光照、温度和矿质营养等环境因子对果实颜色和光泽品质形成的调控途径,构建了环境因子影响苹果果实外观品质形成的调控网络,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果实色泽品质提升新技术。这些理论创新拓展了人们对果实色泽品质形成机理的认识,为品质性状的分子改良提供了靶基因和位点,色泽品质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结果还为苹果品种区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她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项目的资助下,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著名植物学期刊等发表SCI论文近4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

近日,团队揭示了苹果中氮素与蜡质生物合成间的关系,发现了氮素诱导相关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蜡质的生物合成。该研究同时以生物信息学模拟结合的结果和初步筛选验证相关基因和物质结合的结果,初步证实了CER2序列上特定区段结合C28超长链脂肪酸位点的突变导致蛋白结构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影响CER2功能变化的关键,研究成果已被Nature Plants接收。这些理论成果为苹果果实光泽品质性状的分子改良提供了靶基因和位点,为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科技创新路上,我们时常面临一些难啃而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一些短期难以突破而又不得不破、不得不解的难题,但是我们有信心去攻克!”李媛媛坚定地说。

让“小苹果”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苹果为多年生木本作物,遗传背景复杂,遗传改良和有关机理研究难度大,产业和科学问题繁杂。我国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一半左右,年总产值达2100亿元,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支柱产业。但是,在我国陕西、山东和环渤海湾等苹果主产区,“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现象日益严重,亟需提质增效。李媛媛向记者介绍产业现状:“果实的色(颜色)泽(光泽)是影响商品价值重要品质性状,长期以来研究重‘色’轻‘泽’,导致我国苹果产业提高色泽品质的技术长期依赖套袋,套袋成本每年高达600多亿元,成为产业最大痛点。”

李媛媛被聘为烟台市种业振兴专家库特聘专家。近年来,她带领科研团队调研了国内苹果主产区,提出了果实发育关键期喷雾降温等提升果实品质的栽培管理措施,并采用氮肥延后施用的策略,不仅促进了果实着色,提高了果实品质,还延缓了树体衰老。团队还研发了相关纳米材料,提出了喷施纳米材料增加对紫外光的吸收,提高果实色泽品质的技术,田间应用结果表明该纳米材料显著提升了果实色泽品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同时该材料价格低廉,作为护肤品添加剂,安全无毒、易清洗,该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研发了方便廉价的信号物质,提出了利用该物质对光、温、水进行共调控的促进果实色泽品质的增效节本技术。利用以上材料形成的“免套袋”技术体系,李媛媛科研团队与山东果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山东、甘肃等苹果主产区进行应用示范,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实现了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小苹果”挑起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在教书育人、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练就担当作为真本事,是新时代农业高校工作者的职责,我理应自觉扛起‘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李媛媛清晰又坚定。

闪电新闻记者 韩彦兵  通讯员 王静 报道

来源:齐鲁网 编辑:韩彦兵 责编:刘磊娜 审校:彭芳 主编:刘骏

闪电教育

阅读量:23.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