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发布
2023-11-24 18:51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答记者问|种植面积11年全国第一,“济麦22”累计推广超3.5亿亩
来源: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等介绍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记者:
近年来,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了黄河三角洲科技大会战,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请问,省农科院在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助力沿黄粮食产业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刘开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推进现代种业强省建设、打造沿黄“齐鲁粮仓”的部署要求,省农科院聚焦粮食全产业链重点布局优良品种培育、科企协同创新和粮食产能提升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新品种培育自主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品种支撑。省农业科学院重点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利用、育种技术突破、重大新品种培育、条件平台提升和种子企业提升等种业创新“五大行动”,打造全新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省农业科学院先后育成济麦22、鲁单9088、齐黄34等一批重大作物新品种,近年来有4项育种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5项育种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济麦22种植面积11年全国第一,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亿亩;2023年抗旱节水济麦60,在东营含盐量3.65‰的地块上,创亩产497.1公斤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大豆齐黄34亩产达353.45公斤,创全国夏大豆高产纪录,2021年至2023年,累计推广1714.09万亩,新增效益37.32亿元,为保障我国粮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强化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推动种业产业化发展。探索科研单位和社会力量直接合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途径,通过与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小麦全产业链、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利用和黄淮海作物逆境生物学等22个虚拟研究中心,有效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紧密衔接,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近5年,与鲁研良种公司合作的主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累计超5亿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45%以上,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1%。2023年,主推品种济麦22和济麦44入选农业农村部骨干型、成长型品种推广目录,分别位于小麦全国推广面积第1位和第3位,合计推广2573万亩。鲁单510在参加审定阶段被华成种业公司买断开发权,企业提前介入大范围试验示范,2023年先后以亩产964.09公斤和928.97公斤分别创造山东丘陵地和盐碱地玉米高产新纪录。
三、加强新技术创新推广力度,推动全省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省农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总指引,聚焦全省粮食全产业链创新,小麦玉米生理生态与栽培创新团队联合齐河县农业农村局、齐力新农业服务公司等单位,成立全国首个小麦玉米“吨半粮”技术研究中心,率先打造德州齐河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技术模式,加快实现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智慧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六化”目标。2022年实现小麦-玉米周年单产平均提高5%以上,节本增效8%以上。2023年,核心攻关田创造了小麦亩产774公斤和玉米亩产1107公斤周年高产新纪录。今年,省农业科学院在粮食主产县齐河、桓台、郓城等地建设“吨半粮”核心示范田3处。9月10日,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德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超吨粮耕作制度观摩交流会,重点推广小麦-玉米周年两熟丰产高效技术模式,全力打造区域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科技引领型样板。
下一步,省农业科学院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产业链上布局创新链和人才链,联合科研院校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聚力培育适合沿黄区域的突破性粮食作物新品种,为打造沿黄“齐鲁粮仓”贡献“农科力量”。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省黄三角农高区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问,农高区在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毕建明: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高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时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全力以赴抓推进、抓落实,各项工作加力提速、全面起势。
一、坚持“全国一盘棋”,全力打造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黄三角农高区为总部,在全国不同类型盐碱地区布局设立3个分中心、16个综合试验台站,围绕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3大关键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已在总部建成各类创新平台53个,承担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59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6项。
二、坚持种源自主可控,聚力攻关突破育种“卡脖子”难题。创新构建起耐盐碱作物“种源保存评价-分子设计育种-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鉴定”一体化的育种创新体系,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耐盐碱作物精准育种加速器、盐碱地育种标准化鉴定平台,搜集保存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3.5万份,筛选培育新品种(系)55个,审定新品种4个。
三、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依托1.5万亩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在选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标准模式,将土壤盐分稳定控制在3‰以下,实现节约淡水38%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32%以上,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6%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22%以上,地力提升1-2个等级,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样板。
四、坚持科技经济融合,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孵化转化。规划建设了智慧农机创制园、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孵化培育了初心农业、中天种业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高端蓝色蛋白等一批产业项目投产达效,健康功能食品等一批名优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鸿鹄”智能农机、“中科”授粉熊蜂等一批高技术产品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
下一步,农高区将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主责主业,坚决扛牢国家战略使命任务,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是在科研攻关上攻坚突破。进一步集聚盐碱地科研领域“两院”院士以及国内顶尖高校院所、知名强企等人才团队,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把盐碱地国创中心打造成为引领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在产业发展上攻坚突破。围绕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培育壮大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制造、科技服务业等盐碱地特色产业。三是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上攻坚突破。健全“盐碱地国创中心+试验基地+科技示范户”科技推广模式,推动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农机新装备、耕作新模式在全省优先转化应用,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大众报记者:
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点任务。阳谷作为农业大县,以及山东省25个沿黄县之一,请问阳谷县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孔帅:近两年,阳谷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不断深化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绿色、节约、高效的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阳谷模式”,在农业领域先后荣获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山东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等16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一是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农业生产高质高效。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万亩以上,成功获评省级耕地保护激励县,争取激励资金1500万元、奖励用地指标200亩。扛牢稳产保供责任,建成高标准农田82.78万亩、“吨半粮”示范区6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63万亩,粮食单产稳居聊城市首位。总结了《构建“四位一体”工作体系,探索华北平原地区绿色高效发展之路》典型经验,作为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国推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投资5.64亿元建设引黄灌区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现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效管养和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典型做法获中央新闻联播宣传报道。
二是坚持系统集成治理,面源污染深度防治。大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率先利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以虫治虫”,成功承办全省“绿色防控”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业高质量发展启动仪式。严防农业面源污染,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成功创建全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着力打造“内部小循环-产业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多级种养循环体系,破解了粪肥还田“微梗阻”,打通了种养循环堵点,也总结出一系列典型经验,得到农业农村部高度认可。作为全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投资9.3亿元实施15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及27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生动描绘出绿色农业、美丽乡村的靓丽风景线。
三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绿色生产,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2个,面积达62万亩,阳谷朝天椒被列入2022年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依托生产出的生态好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产业闭环,目前拥有食品生产企业124家,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处、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3个。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阅读量:4.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