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闪电评论|合力守护“指尖下的文明”,携手共筑“云端上的家园”

首页头条收录

来源:闪电新闻

2023-10-18 15:45

发表于山东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重要的“第二生存”空间。

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各类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到饭店点餐只需扫描二维码,去商场购物可以不带现金,在闲暇时消遣不妨刷刷视频……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信息集中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我们享受了网络便利,大量信息在丰富我们生活、增加我们信息来源的同时,也因为一些人不文明上网,导致各种违法虚假信息泛起,污染了网络环境。尤其是近年来每当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议题出现,各种网络谣言乱象便频出,不仅严重扰乱网络信息传播,更会恶意制造各种信息混乱和恐慌乱象,已影响到网络舆论场的正常秩序,严重干扰大众对信息的识别判断和社会稳定。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能够引起关注,给社会稳定、公众生活带来影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多数情况下,网络谣言的信息来源不明确,通常以若干图片或视频片段的形式再配上特定的文字出现,图片和视频往往看不出明确的时间地点,造谣者往往就是借助这种模糊不清的信息断章取义博取“吃瓜群众”眼球。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网络谣言通过裂变式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快速广泛地抵达受众。人总有猎奇心理,迫使他们去了解、传播未知的事物。由于谣言内容荒诞、蛊惑性大,而且往往涉及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容易引起网民轻信,造成以讹传讹、辗转无穷,使得谣言不胫而走,等真相浮出水面时,许多网民已经上当受骗,具有巨大的腐蚀能量。

无论是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还是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和依法依规打击网络谣言和造谣者,这早已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共识。近年来,《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制度规范相继出台,网络内容安全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不断加强,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近年来深入开展“清朗”“净网”“护苗”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打击整治网上违法违规和不文明行为,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自2021年起,山东率先创办网络文明周,通过集中开展网络文明活动引领社会文明风气,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的网络文明新风尚,取得了良好效果。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和治理,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和法治社会必须坚守的底线态度,需要各方携手同行、形成合力,营造清朗有序、和谐向上的网络环境。网络谣言犹如病毒一般充斥着虚拟网络空间,甚至不乏涉及捏造是非、制造混乱等恶劣事件。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谣言必查、谣言必处”工作理念,坚持“全链条打击”策略,形成全警参与、多级联动的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一盘棋”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平台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监督管理,从根本上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让网络不再是“法外之地”,让网络平台不再“藏污纳垢”,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谣言止于智者。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深刻影响着每一位网民的切身感受和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文明秩序。广大网民自觉养成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是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的重要一环。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以形式多样的内容供给和传播方式传播正能量,引导广大网民遵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每一位网民要做信息传播的“智者”,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对网上纷繁信息应时刻保持警惕之心,自觉争当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积极抵制网络谣言,敢于对虚假信息亮剑,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坚决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生态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网络谣言,维护网络空间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必须综合运用行政的、技术的、公共的、法律的手段,织就辟谣、息谣、止谣、禁谣的天罗地网,构建全社会携手抵制、各方面共同治理网络谣言的良好局面。通过合力守护“指尖下的文明”,携手共筑“云端上的家园” ,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空间,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使向上向善蔚然成风,以网络文明建设新成效开创网络强国建设新局面。(文/靖晓红 蔺炳正)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李瑞琪 责编:刘科春 审校:黄鹏伟 主编:崔维莉

地评线

阅读量:55.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