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东营:“原土+原水”新模式 盐碱地变丰收田

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

2023-10-30 11:35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30日讯 东营市有340余万亩盐碱地,是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天然试验场。为唤醒“沉睡”资源,近年来,东营不断探索以科技创新推动盐碱地改良之路,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变身“大粮仓”。

走进位于省黄三角农高区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咸水种植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满目绿色。绿油油的大白菜、个大粗壮的青萝卜长势喜人,刚播种不久的冬小麦苗情很好……谁能想到之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咸水种植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种植户张长河说:“原来这个地很碱,一片荒碱,通过改良(咸水种植),种了10亩地的白菜。你看现在白菜长得很好,真是绿油油的一片。”

距离基地所在的地块最近的浇灌水源是北侧的武家大沟,经检测,武家大沟水的矿化度在19.95‰,属咸水。在对当地盐碱地理化和生物性状进行深度调研后,中民丰达盐碱地改良公司的研究人员因地制宜提出了“原土+原水”改良方案。核心就是在浇灌水中加入创新研发的生化修复制剂,生化修复制剂随灌溉水进入土壤,通过离子吸附、酸碱中和、微生物分解等转化作用改良盐碱地,既能降盐除碱,又防止盐碱回返,还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修复了作物根系周围土壤微环境,为作物创造一个正常生长的良好条件。

中民丰达盐碱地改良(山东)有限公司运营部长张福明介绍:“原土”是不用客土不用换土,“原水”是就地取水,没有淡水用就地的沟、渠咸水,没有沟渠水可以打浅层地表咸水,就地解决水源问题。

经过选取多种作物、采用各种浓度咸水进行浇灌试验,“原土+原水”盐碱地改良和咸水种植创新技术成功应用,不仅缓解了淡水资源紧张的难题,还改良了土壤,盐碱地变成了的良田。

中民丰达盐碱地改良(山东)有限公司运营部长张福明说:“成功探索了以“克碱王红刚”为核心的改良新技术,形成了独有的“原土+原水”盐碱地改良的新模式,并实现了咸水直接浇灌种植农林牧业的里程碑。”

盐碱地综合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个团队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实验。近年来,从农业部门到科研团队,东营市不断创新盐碱地改良技术,深入研究耐盐碱种质资源和盐碱地生态保护利用,走出了一条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正逐步变成稳产增产的“大粮仓”。

记者 刘文祺 编辑 徐莉


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徐莉 责编:李楠 审校:谭庆国 主编:田进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东营广电

作者:徐莉

阅读量:13.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