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南宣传
2023-11-02 10:18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信息时代的破“茧”而出
来源:济南宣传
近日,一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某短视频APP的一位男性用户发现,在浏览同一条关于家庭矛盾的短视频时,自己和妻子看到的评论截然不同。自己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几乎全出自男性网友,立场也倾向于男性,而妻子手机上的评论则恰恰相反。评论区被“个性化定制”,由此引发了网友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
网友晒出自己和妻子的不同评论(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有网友认为,如果评论区被算法进行个性化推荐,无疑会加重“信息茧房”效应,进而为用户构建了一个难以突破的“观点茧房”,影响大家对事实的整体判断。这种“个性化定制评论区”的出现,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何谓“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桑坦斯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诚然,在信息时代,“信息茧房”有着它的两面性。“大数据+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机制,确实能够使受众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高效率地获取到满足自身需求、符合个人喜好的内容。但与此同时,算法是目前各商业平台为了提高流量、增强用户粘性而使用的技术手段,随着算法的日益“智能”,信息的筛选和推送变得更加精准,也容易让人在不断重复中强化固有偏好,陷入“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何以成为桎梏?
在信息流通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大小小的“信息茧房”无处不在,用户稍不留神便会作“茧”自缚。久而久之,“茧房”成了难以逃离的舒适区,给人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沉迷于单一的快乐,易形成手机依赖。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某视频软件刷一会搞笑视频,就会刷到更多的同类视频;在购物软件搜索某类产品,这类产品的广告便到处充斥……这些都是因为算法推荐机制会根据个人喜好而推荐内容,从而导致人们一直刷到喜欢的内容,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在网络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小品《时间都去哪了》一度引发网友强烈共鸣。作品用幽默的方式呈现了当代年轻人被手机吞噬时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本想只看5分钟手机,却在不知不觉中将整个晚上耗费在社交、资讯八卦、短视频等各类软件上。
小品《时间都去哪了》截图(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局限于窄化的视野,削弱思考能力。今年7月,《中国青年报》曾对1501名受访者进行了一起问卷调查,62.2%的受访者感觉到“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推送方式,使信息渠道越来越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
由于算法往往会优先推送用户更可能浏览和点赞的内容,而忽略用户不感兴趣或不认同的内容,这样一来,用户就可能错过了一些有价值或有利于拓宽视野的信息,而只看到了一些重复、片面的信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信息偏食”现象,使我们在无意识中缩窄自己的眼界,削弱了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的能力。
情绪易被煽动,思维更加僵化。当跟帖评论也被算法推荐,按照用户“画像”投其所好时,往往会让用户产生错觉: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用户在网络上轻易找到了心理上的支持,很多偏激的观点得不到纠正,思维僵化变得“理直气壮”,导致更容易被煽动,陷入到非黑即白的“骂战”,甚至引发网络暴力。
停留在固化的圈层,逐渐丧失包容力。互联网的发展,本可以让五湖四海的人们产生连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信息茧房”却在另一方面将群体进行分化,强化了话题兴趣的隔阂,减弱了不同群体间的连接,导致不同社交圈层更加封闭。
前期在直播间质问顾客“有没有努力工作”的李佳琦,也被质疑陷入了“信息茧房”的陷阱。有网友认为,如今物质生活太过富裕的李佳琦,已无法包容普通人对眉笔太贵的质疑,更无法共情到普通打工人精打细算的心思,失去了对社会情绪的敏感性。
主播李佳琦在一次直播中的不当言论激怒公众(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那么,作为受众,该如何从信息茧房中“破茧而出”呢?
在当前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高效率获取信息的同时,避免陷入到“信息茧房”的束缚中,成为每一位信息受众要去面对的课题。
跳出舒适区,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打破对碎片化信息的被动接受,主动去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增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比如,立足于日常生活和工作提升,我们可以列一个自己对信息需求的清单,根据需求去使用适合的APP,选择性地关注各类账号,多阅读相关的书籍,还可以加入一些讨论群组、参加线下活动等,尝试多样化的渠道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针对各平台的算法推荐功能,作为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在后台设置中选择取消“个性化内容推荐”,以减少推荐相似内容的频率,从而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信息和话题。
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当前,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快速、更多元,也使得信息真伪难辨、质量参差、价值不一,因此增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尤为重要。在接触各类网络信息时,我们要学会辨别其真实性和可信度,还要关注到背后的媒介形式、传播目的、价值取向等。比如,在面对网络上存在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时,不要轻易跟着评论走,试着先把来龙去脉理清,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再作出理性思考和判断。
避免手机依赖,加强人际交流。调查显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增加孤独、抑郁和焦虑感。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制定时间管理计划,尽可能减少社交媒体和手机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积极参与户外活动,以更加开放地心态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好奇。此外,试着增加真实的社交互动,加强人际交流,避免习惯性地沉浸在虚拟社交中。试着与不同兴趣和观点的人交流,帮助我们拓展视野,拓宽思维,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智慧。
陆游有诗云:“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在信息时代,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开拓视野,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摆脱“信息茧房”的缠裹,才能以更加丰富和充实的姿态,拥抱更加广阔的世界。
编审:张林凤 李筱琬 徐栩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济南宣传
欢迎投稿
jnxcrsl@163.com
阅读量:26.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