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29 15:32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探寻苏洵“大器晚成”的非凡造诣!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中国文学史上
四川眉山的一户人家格外引人注目
一个“浪子回头”的父亲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哥哥
一个一手文章、一手天下的
太平宰相弟弟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其中,父亲苏洵是唯一一位未中进士
却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CCTV-1央视综合频道12月29日晚八点档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第六期苏洵篇正式播出
央视频APP同步推出
“文脉探访团”成员撒贝宁、杨雨、谷曙光
将踏上探访宗师苏洵的旅程
是金子总会发光
他大器晚成的故事被写进了《三字经》
人们常说“英雄出少年”,但是历史中很多名人都并非如此,苏洵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代表。“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与儿子苏轼、苏辙年少成名不同,苏洵年少时纵情于天地山水之间,直到二十七岁,才结束了自己的游侠时期,潜心读书。之后苏洵又久困科场,三次考试屡试不第。从此,他调整了治学方向,放弃科举考试,焚稿立志,闭门苦读十余年,终于以文章名动天下。
虽然苏洵仅是一介布衣,但他笔下的《审敌》《六国论》《管仲论》《衡论》《心术》等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文章却征服了众多位高权重之人,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本期节目中,由主持人撒贝宁,中南大学中文系杨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谷曙光教授组成的“文脉探访团”,将“穿越”到公元1056年,追寻宗师苏洵的足迹,了解他“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背后的故事,探究他“博辩宏伟”文风的原因。
成就“一门父子三词客”
揭秘“三苏”背后的伟大女性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苏洵的成就离不开妻子程氏的勉励与付出。司马光在《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记载:“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为了让丈夫能够静心读书,程夫人义无反顾挑起生活的重担,苏洵也正是看到了她的一片苦心,才下定决心发愤苦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程氏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成长。“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程夫人在教育上不仅关注诗书,更重要的是关注品德。兄弟二人年幼时,母亲程氏曾教导他们关爱鸟雀,虽然简单却也道明了“仁爱”的重要。程氏的格局与智慧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佳话,她也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贤母之一。
李光复、李泽锋演绎宗师风骨
穿越时空,苏洵“重回”眉山老宅
不仅是程氏,父亲苏洵对于孩子的教育也颇有心得。在为苏轼、苏辙起名时,他根据兄弟二人的性格作下《名二子说》,并对他们的一生进行准确预判,由此可以看出苏洵见微知著的特质。节目中,演员李光复、李泽锋将分别饰演老年苏洵与中青年苏洵,与孙茜饰演的程氏默契合作,演绎出宗师不同的人生阶段,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名二子说
宋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苏洵晚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也为了两个儿子施展才能的考虑,决定举家赴京,离开了生活半生的眉山故土。在本期节目最后,宗师苏洵将与主持人撒贝宁一同“穿越”到当代眉山,重回当年老宅,弥补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三苏祠、苏洵路、苏洵小学、苏洵中学、苏母公园、东坡大道……如今眉山处处都是苏洵一家人的文化足迹,不断推进“三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让这座“千载诗书城”历久弥新。
游嘉州龙岩
宋 苏洵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往意纷何速,空岩幽自明。使君怜远客,高会有余情。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功名未就却蜚声文坛
虚度半生中年发奋
却逆袭成为“人生赢家”
一位文采斐然的父亲
培养出两个震烁千古的儿子
……
“大器晚成”的苏洵
是如何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又为后世留下哪些千古名篇?
今晚来《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共同见证苏洵的传奇人生
阅读量:15.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