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没啥大问题,回去以后按时吃中药,过半月再来复查一下……”近日,记者走进胶州市胶西街道王情义中医综合诊所,狭窄的楼道早已排起了长龙似的队伍。很多患者就是冲着王情义的医术和真诚,不惜驱车几十公里前来巡诊问药。
这只是王情义日常问诊中小小的一个缩影,在他30余年的基层行医生涯中,医治各类病人100余万人(次)以上,抢救和协助抢救垂危病人500余例,每年至少义诊8次,对经济困难患者免收诊断费,粗略估算每年至少为患者节省20万元,用医者仁心的态度守护基层群众的生命健康。
王情义,因其专业的医疗水平、崇高的医德仁心、持之以恒的医疗创新能力,先后获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青岛市卫生计生系统岗位技术能手”、青岛市十佳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并于2023年9月10日被青岛大学医学部聘为荣誉教授。
耳濡目染与医学结缘
谈起与中医的不解之缘,王情义分享了从小跟爷爷当“学徒”的那段经历。
“小时候农村条件差,很多乡里乡亲得病后没有条件去大医院治疗,我的爷爷当时就是本地有名的‘赤脚医生’,在病人找他看病的过程当中,以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方式对症下药,一些常见的疾病只需要简单的几副草药便可痊愈,在和爷爷的出诊过程当中我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从小便立志当一名为群众服务的医生,这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王情义说。
此后,王情义便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医学生涯,在学医的初期,为了更好地学习针灸技法,便拿着相关医学书籍夜以继日地反复钻研,甚至养成了晚上不看医书不能入睡的习惯。同时,为了更好地把书本经验转换成实践经验,王情义还以自己为实验样本,按照书本上的穴位指导给自己施针,这样勤奋的努力,为他后期行医生涯积累了广泛的实践基础。
医者仁心诠释“大医”精神
谁家有病人、病人的情况如何、后续需要怎样的治疗……翻开王情义的行医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患者的情况,像这样的笔记本,王情义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了,从医30余年来,每每遇上需要持续治疗的患者,王情义总是细心地把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分类标明,并备注每次就诊时间,对于年龄大的患者,王情义更会在下次就诊时间之前打电话提醒按时就诊并询问其恢复状况。从业三十余年来,记录在册的病人信息早已累计成数不清的笔记本,一摞摞的笔记本不仅体现出王情义敬业的工作态度,更体现他对患者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患者是我最大的牵挂,他们恢复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王情义告诉记者,除了日常接诊看病外,他还会抽空去全市不同的乡镇科普疾病预防知识。“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期,我会提前做好流感预防手册,从锻炼、饮食、中药调理等方面告诉乡亲们如何科学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如何防御和治疗疾病。”
胶西街道天仙屯村民明世忠对王情义的诊疗过程记忆犹新。明世忠回忆,他在一次劳动回家后突然四肢麻木,第二天处于瘫痪状态,呼吸困难。先后去了潍坊、青岛几家大医院治疗,但23天后回到家里仍然四肢瘫软,呼吸微弱,四肢肌力降为零级。家里人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王情义中医诊所。王情义认真研究后,决定以针灸为主,配合中药辅助治疗,边治疗边观察。因患者家境贫寒,王情义免去了所有医疗费用,让患者专心治疗,在连续几个昼夜的治疗与观察后,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近半年后,明世忠奇迹般康复了。
和明世忠一样,家住三里河街道李女士患运动神经元病(渐冻症),在全国跑了十多家医院后始终得不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听说王情义的医术后,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王情义。经过王情义一年的针灸和中药辅助治疗后,患者临床痊愈,随访至今健康。
多年来,王情义始终精心医治着每一位前来问诊的患者,只要患者有需要,王情义便时刻准备着冲锋在救治一线,以医者仁心的态度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医生准则,而正是由于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被乡亲们口口相传,村村点赞。他也以高超的中医技术获得青岛市生命科学会药学专业委员会、青岛大学等多方认可,并在与青岛大学医学部多次的合作探讨下,研究出药食同源产品“远芝液”,对于治疗肝功能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同时编写的《崂山草本》一书,对崂山300余种药物有着详尽地解读,刊发后将有效填补当地中草药发展的空白。在这样丰硕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王情义于2023年9月10日被青岛大学医学部聘为荣誉教授头衔。
“王情义老师为我们学校的中医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授学生的传统针灸施针手法及先进的精密仪器诊疗理念为中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让我们学校的更多学子对中医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理解的同时,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全面地提升,聘请王情义老师来学校指导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青岛大学医学部医学研究负责人说。
发展新时代中医文化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从古至今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医学瑰宝,我们作为继承者应该好好的把先人留下的中医精华发扬光大,在发扬的过程中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创新。”王情义表示,在如今信息化社会中,如何传承好中医精髓、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是我们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谈及中医的理疗方案,王情义表示最难的就是针灸的布针方法。据王情义介绍,每一根针的深浅程度都会对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数十乃至上百根针的相互配合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偏头疼、中风等常规性的疾病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布局,如果手法不当带来的医疗风险是不可预估的,在布针的同时需要观察患者机体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一个呼吸、一个表情、一个反应等,相互协调才能激发中医最好的效果。
为更好地提高中医诊疗技术,2022年王情义成立了以青岛市科技局牵头的首家中医研究院,并联合岛城著名中医专家、药学专家、中药材种植专家等,共同创建“现代中医模式”,其提出的“无痛针灸”的系统理论,为现代中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疾病解决方案。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便捷化和人性化,如果能让患者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达到同等的针灸效果,那中医的影响力必然持续扩大。”王情义说。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中医技术,王情义联合青岛大学中医学者、青岛内有名的中医专家开启了考查之路,先后赴北京、杭州等国内先进医疗器械制造厂共同探索方案的可行性,并不断完善理论、技术等知识技能,让现代化中医治疗技术可以早日变现。
“呵护大伙儿的健康是我最大的使命,我将尽心尽力、用心用情,更加精进中医技术,实实在在为大家做好服务,展示医护人员应有的本色。”王情义说。
记者 宋楠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