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卫生健康
2023-12-11 11:40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展播】城阳区打造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来源:青岛卫生健康
近年来,城阳区作为青岛市首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坚持“大卫生、大健康”服务理念,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目标,按照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区。先后5次承办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大会等国家级会议,并已争取2个大会落户城阳。2022年,制定发布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市级地方标准《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室)建设管理运行规范》,区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入选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县级优秀案例,服务经验获山东省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一等奖,并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荣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称号,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经验多次在央视、《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报道。2023年,城阳区“一城阳光 温暖家园: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区”和“‘点亮小桔灯’心理救助”2个案例获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纳入群众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强化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区、单位、学校、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提升了居民心理健康素养,逐步形成全区心理健康服务“15分钟服务圈”,打造形成了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城阳模式”。
心坚持体系化构建,搭建心理服务网络
建立顶格协调推进机制
成立“一组一办一专班”,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兼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协同的发展格局。在全区“一组一办一专班”架构基础上,搭建卫生健康系统三级专业心理服务网络,通过医联体,发挥精神专科机构技术优势。通过培训、带教、实操,强化医疗机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室专业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心理服务15分钟便民“服务圈”服务能力。
健全线下服务网络
区街道社区三级共237个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建成50余家党政企事业单位心理工作室,12个区级和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咨询门诊(咨询室)、85所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设置率均达100%。
推动“云端”心理服务
建设城阳区社会心理服务智慧云平台,用户注册13092人,测评21151人次,心理咨询(问答)214人次,推送心理知识4800余条,阅读超2万人次。通过“科普、测评、咨询、诊断等”一站式心理服务,覆盖心理问题的早期筛查、风险分层和危机干预体系,为推进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专业化服务,打造全链条服务模式
全面开展科普宣传、心理咨询、评估、干预、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
科普早预防
依托社会心理服务网络,通过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在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心理服务,落实社区社会心理服务“1+1”,即每个社区配备1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和1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心理服务专员,日常化开展心理科普讲座和团体活动,实现专业服务全覆盖,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活动3800余场,惠及116万人次。打造了3家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科普工作。
评估早发现
全区13家医疗机构主动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学生等重点群体进行心理评估工作。将评估异常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纳入心理咨询或干预治疗等服务范围。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由全区社会心理测评机构为居民提供心理评估等服务。
咨询早指导
全区公办及民营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等,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近三年我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心理门诊接诊5744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学生)精神疾病接诊1419人次、未成年人(学生)心理问题接诊749人次。健全社区、单位、学校、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心理健康咨询“15分钟服务圈”。
干预早跟进
持续推出3条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成立心理援助办公室、专家组、医疗组和热线组,24小时值守,确保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响应及时率达100%。
治疗早开展
依托医院心理门诊或精神科、精神专科医院,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服务,并建立与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咨询门诊双向转诊机制。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救助,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逐一落实服药、入院治疗、居家监护情况,建立一人一档,依法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管尽管”。
康复早介入
将心理课程作为康复教学的常设课程,依托青岛正阳心理医院儿童发育行为康复中心、青岛圣之爱康复中心以及以琳康教展能中心、星空智程等10家康复机构开展心理康复工作,每年至少2000人受益。
坚持精细化推进,开展全生命周期心理服务
推进婴幼儿心理健康源头防控
创新实施“关注生命之初1000天”家庭抚育项目,为0-3岁育龄家庭量身定制托育服务,全区有50个社区、4500个婴幼儿家庭得到管家式、精准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受益人群4.5万人次。积极开展多视角、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引导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投入支持婴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将心理健康宣教引入托育机构,构建全方位婴幼儿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服务育龄妇女近万人次,提供个性化服务1500个家庭。通过录制《宝贝,你好》系列微课堂、成立春燕宣讲团进行“点单式”宣讲,将心理健康宣教引入托育机构,构建全方位婴幼儿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推进儿童心理健康早期干预
运用全过程服务理念,建立三级儿童心理服务网络。打造自闭症儿童“星语心愿”服务品牌,每年举办亲子关系主题活动80余场、心理服务进幼儿园50余场、关爱自闭症儿童主题活动20余场。连续3年开展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筛查干预1万余例,早期评估社会功能发育迟缓儿童、行为问题儿童,为家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儿童护理教育,提高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育水平的认识和护理水平,把握干预与治疗的黄金时机。医疗机构设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或门诊)、沙盘治疗室,对自闭、多动、发育迟滞等倾向的儿童进行随访干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引导其积极康复,干预率达100%。
推进成年人心理健康疏导维护
重点关注孕产妇心理健康服务,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为孕产妇1对1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指导,提高孕产妇及家属心理健康意识,目前已服务1万余人。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心理健康保障工作,连续3年组织开展全区80个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心理健康体检1万余人次,在全省率先推出“阳光城阳 致敬英雄 阳光微心——全省援鄂、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心理休养活动”,山东省援鄂、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及其家属740人受益。举办“一城阳光,温暖家园”心理休养活动,为选派到机场、核酸检测点、留观酒店等疫情防控一线的干部以及部分医护人员500余人提供心理测评和疏导服务,有效疏导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构建老年人心理关爱支撑体系
自2019年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阳光暖心 晚霞更红”老年人心理关爱活动,紧贴老年人心理特点设置项目,举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受到广大老年人一致欢迎,争取国家老年人心理关爱试点2处。2020年以来,区级财政累计投入100余万元,探索加强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激励措施,开展60周岁以上老年痴呆筛查干预,降低了家庭与社会负担。
推进成效
通过各类媒体报道工作经验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CCTV4、CCTV12、CCTV13先后5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媒体先后刊发播报我区心理服务经验做法。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多次莅临城阳考察调研指导并予以充分肯定。
从“大卫生、大健康”角度,推行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在实践工作中倡导全过程的服务理念,强化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心理健康服务,打造集婴幼儿心理健康源头防控、儿童心理健康早期干预、成年人心理健康疏导维护、老年人关爱支撑体系为一体的全链条、全方位、多层次管理,构建前端预防评估、中端干预治疗、后端康复追踪、持续关注保障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及时了解各年龄段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服务工作。
运用全过程服务理念 织密儿童心理服务网络
源头宣传教育
创新实施“关注生命之初1000天”家庭抚育项目,4500个婴幼儿家庭受益。打造自闭症儿童“星语心愿”服务品牌,每年举办心理服务进幼儿园50余场,关爱自闭症儿童及亲子关系主题活动100余场。
前端预防评估
开展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1万余例,提高对儿童心理发育水平的认识和护理水平。
中端干预治疗
医疗机构设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或门诊)、沙盘治疗室,对筛查显示阳性的儿童100%提供干预服务。
后端康复追踪
将青岛正阳心理医院儿童发育行为康复中心、青岛圣之爱康复中心以及以琳康教展能中心、星空智程等儿童康复机构纳入三级心理服务网络,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康复随访工作。
持续关注保障
以以琳为例,目前在校儿童965人,经过康复训练,20%—25%的在校生进入普通环境。
构建起老年人关爱支撑体系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时刻准备倾听。
倡导家庭照顾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老年人家属护理教育1万余人,给老年人充分的关爱与支持。为有需求家庭提供心理辅导、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引导敬老爱亲,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强化社会支持
完成老年痴呆筛查2万余例,干预率达100%。将每年9月定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月,举办老年健康宣传活动237场。
注重专业服务
鼓励专业机构设失能失智专区,目前在院2176人,其中完全失能失智1053人、部分失能失智699人,均享受专业康复服务。
来源: 城阳区卫生健康局、城阳区委政法委、疾控处
阅读量:39.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