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发布
2023-12-13 16:21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答记者问丨山东多地以创促建加快转化,放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效应
来源: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省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记者:
2022年,青岛市崂山区成功创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请问,崂山区是如何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利民富民的?
王海建:青岛市崂山区坐落于黄海之滨,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山海河岛湾”的独特风貌,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工业百强区、山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是一座宜居宜业生态之城。近年来,崂山区坚持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共赢之路,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夯实生态保护机制,加速生态价值转化和低碳绿色转型,让生态文明成果真正为民所享,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崂山。
一是筑牢山海生态屏障。崂山区拥有国家5A级崂山风景名胜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0%,自然岸线保有率高达73.71%,山海城浑然一体,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美县域,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有“山东植物王国”“天然药库”之称。崂山区聚焦聚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和生态环保工作大格局,以强有力的措施、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青岛市第一,国、省、市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达标,饮用水水源地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2023年,崂山湾被评为省级“美丽海湾”。
二是加快生态价值转化。坚持城乡联动、全域统筹,推动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城乡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一方面加速品质城区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5%,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赏景,崂山已成为“山海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另一方面加速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投入财政资金近12亿元,累计完成99个农村社区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治理率达90%以上;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2.6万户,覆盖率达到60%。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均达到100%。崂山区利用生态优势深挖旅游资源,目前拥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村3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19个。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契机,进一步将崂山的“好风景”变成农民的“好钱景”,特色生态农业引来八方游客,带动富民增收,2022年崂山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万元。例如,东麦窑社区民宿项目年游客接待量4万余人次,年营业额3500余万元,解决当地就业200余人,成为共同富裕的先行村。
三是推动低碳绿色转型。崂山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与现代金融服务,是省级近零碳试点城市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性试点区域。崂山区把“双碳”工作摆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1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4.6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30%左右。积极布局新能源行业,目前已形成产业规模过百亿元。崂山区利用金融特色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碳普惠平台,发放省内首笔“碳中和”债券,在全国首发设立目标规模100亿元的“碳达峰、碳中和”主题绿色发展基金。
下一步,崂山区将进一步巩固示范创建工作的成果,切实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窗口区。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今年,青州市获评第七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请问一下青州市在围绕“两山”转化,打造本地区的生态产业方面,开展了哪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孙冠华: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素有“海岱明珠”“三齐重镇”的美誉,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城市,今年10月获评第七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发展模式,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绿水青山”保值增值、生金创富、普惠民生。
一是做好“生态+文旅”文章。青州市着力把美丽环境转化成美丽经济,实现自然山水“绿色效应”和文旅产业“金银效应”的互促共进,在西南山区集中连片打造井塘古村、圣峪口、杏花村王府庄园、荷花窑洞等60多处旅游景区,形成“春赏花、夏玩水、秋观叶、冬滑雪”的全时全域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百亿元。
二是做好“生态+林业”文章。青州市因地制宜多模式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林菌、林药、林禽、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打的产业发展模式,让企业、村集体、农户多方共享转化成果,进一步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仰天山森林公园、清风峪果蔬采摘、贝隆杜仲生物等项目已结出累累硕果。其中,仰天山森林公园,2022年旅游总收入约3000万,林下经济总产值约2000万,直接解决附近村庄200余人就业问题,带动森林公园及周边50余所民宿酒店和饭店发展。
三是做好“生态+农业”文章。青州市加快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脚步,围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双减”目标,积极引导传统种植业转型升级。青州华盛农业先后育成少肥高抗性蔬菜品种300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16个,已辐射周边取得良好效果。以亚泰花卉为代表的现代花卉企业示范作用明显,花卉产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今年青州花卉以340亿元品牌估值,连续三年蝉联全省农业品牌第1位。
下一步,青州市将以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新起点,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青州结出更多硕果。
新黄河记者:
微山湖占据了微山县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微山县连续两年相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请问围绕湖区治理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胡忠华:近年来,微山县坚决扛牢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23年以来,6个国控断面、20条入湖河流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优良水体率达100%。2022年,获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获评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一、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湖区保护”齐抓共管新格局。实施生态共治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边界河湖治理“五联”机制,与江苏沛县等5个县(市、区)实现信息联通、矛盾联调、违法联打、污染联治、防汛联保。在全省率先落实南四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协同治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探索法治保护机制。配合最高检办理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专案,助推公益诉讼条款写入《山东省南四湖保护条例》。办理南四湖流域涉高盐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编制执法目录、属地管理、权力移交“三张清单”,集中行使水资源等5个执法领域101项行政处罚权。建立“河湖长+塘长”机制,将塘坑沟渠等小微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动态化清零黑臭水体,全覆盖管理河湖塘坑沟渠。
二、突出“五水共治”,探索“湖区环境”系统治理新路径。全域统筹推进工业水、农业水、生活水、船舶水、输入水五个方面“五水共治”。一是严格依法治理工业水。建设企业污水处理站38座,实现外排水达标排放。二是规范减量治理农业水。完成4.6万亩稻田退水治理;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项目,全县81家规模化养殖场、583家专业户全部配建粪污处理设施;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4万亩,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三是全面提标治理生活水。提前1年完成城区9个路段20.7公里和145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座,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村庄506个。四是闭环监管治理船舶水。5237艘住家船全部安装污水收集桶,2600余艘营运船配备垃圾收集处理装置,22个港口码头“接转处”设施实现全覆盖。五是智慧监测治理输入水。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35个,实现入境、入湖、国控断面水质实时监测、共享联动、及时预警。
三、聚焦生态修复,绘制“湖区生态”有机修复新图景。实施渔民安居工程。按照“充分尊重渔民意见,成熟一批、上岸一批”原则,解决全县5237户16501名以船为家渔民安居问题,将昭阳街道465户1509名渔民作为第一批先行试点,实施方案已呈报省政府,正积极办理洪评手续。推进水质提升工程。实施退渔还湖、稻田退水、增殖放流等工程,累计退出养殖池塘18万亩、清理网箱网围3.9万亩、释放湖泊水面40余万亩,完成稻田退水4.6万亩,放流优质苗种5亿余尾,实现水面释放、废水封闭、以鱼净水。开展湿地修复工程。建设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保护修复原始生态湿地10万亩,建成人工湿地6万亩,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15处,确保入湖水质安全稳定。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阅读量:12.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