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2日讯 今年以来,武城县老城镇按照“党建引领、多村联动、融合发展、整体推进”工作思路,聚焦“三类地”开发利用,在推动农用地规模化经营、闲散废弃地资源化利用、土地集约化流动上做实文章,同时,深入开展“三资”清理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突破攻坚、村集体经济增收“揭榜挂帅”等行动,清出家底、盘活资源、实现增收,引领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武城县老城镇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盘活乡村资源要素,凝聚合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是抓品牌创建,深入实施书记突破项目。老城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三类地”开发利用,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以开展“党建融合推进”为主线,创新了“1+7+N”,即镇党委书记抓总,七个党建联合体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研究策划、组织推动,多个项目同步发力,三级书记抓“突破项目”党建品牌。目前,已成功实施东屯村蒲公英种植、姜圈村闲散废弃地综合利用等23个“突破项目”,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遵循可复制的新路径。自党建引领“三类地”开发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8000亩,清理利用闲散废弃地20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300余亩。二是实施小产业渗透发展,打造联合体共富工坊。为打通村民就业“最后一公里”,解决附近居民“门口干活、出工灵活、来去自由”的现实需求。老城镇各村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大力实施“村企共建”,按照“一坊一策”的要求,引导企业将合适的加工环节布局到村庄,建成“共富工坊”。目前老城镇西徐、前杨、梁寨、三合街、东屯等村“共富工坊”通过“党建联合体+共富工坊+困难群众”的形式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其中低收入农户8个,年人均增收1.5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万余元。三是三产融合,开辟富民增收“新路径”。老城镇始终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重要突破口,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现代产业示范带,让村民“在家能就业”“出门就上岗”。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培育育苗基地、规模化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预计每年村集体分红可达4万余元。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被《中国日报》报道。
抓好闲置资源盘活,不断激发新动能。一是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推动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深入开展“大摸底、大排查、大起底”集中行动,对现有闲置土地、低效用地、闲置厂房再摸排、再造册,绘制“三类地开发利用一张图”,实现闲置低效用地“腾笼换鸟”。去年以来,共计盘活闲置土地300余亩,盘活闲置车间厂房6万余平,切实提高了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二是统筹整合,发展边角经济。利用村沟渠两侧、房前屋后等边角地块积极发展边角经济。姜圈吕洼等村将林地、坑塘、废弃沟渠进行平整进行梨树种植,一部分平整后对外承包,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西杨村大力开展废弃宅基地清理、整治、整合工作,把宅基地平整覆土在上面种植蔬菜,打造“小菜园”,以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载体,吸纳村民以宅基土地入股并进行分红,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三是全域治理,飞地”集约化流动。按照“全域规划、综合治理”的理念,统筹开展零星耕地归整、散落村居撤并、“空心村”治理等工作。赵庄村完成整村拆建,今年以来,又实施韩寨村、后庄村“空心村”整治项目,共复垦土地646.15亩,已逐步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集聚、生态环境和谐美丽的乡村土地集约利用新格局。
合作社示范引领,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一是深化土地流转,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老城镇坚持把土地规模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整合资源要素,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与山东土地发展集团、百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支部引领+企业主导+规模种植+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把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引入农业,把农村分散的资源聚集化、市场化,今年,新增流转土地8000余亩,村集体经济增收达150万元,农民亩均增收500元。二是加强合作社示范引领,实现农户集体“双增收”。老城镇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土地流转双赢的发展道路。随庄村加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探大棚蔬菜、谷子、地瓜等特色农作物种植助力乡村发展新路径。上半年流转村民土地40亩试种谷子、地瓜等经济作物,修建2个大棚试种菠菜、香菜等蔬菜,实现育苗和蔬菜种植“双模式”运营,不断推进农业集约化绿色发展,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增加集体收入17万元,解决群众务工岗位10个,村民增收200元/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小农户“抱团”闯市场。老城镇推广“种粮大户+农户”和“农户+合作社”两种土地流转形式并行方式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既支持原有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市场化经营,聘请农技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又将全村未流转土地化“零”为“整”、将小农村经营的闲散地成方连片流转到合作社,进行全程托管经营,形成有效市场竞争,提升了土地承包金额,使群众得实惠。目前,通过以上两种流转的模式共流转耕地10000亩,解决了村集体增收乏力、增收渠道单一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今后武城县老城镇将继续坚持系统思维、改革理念,聚焦“三类地”开发利用,最大化挖掘和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差异化优势、传统化优势、人文化优势,激活发展潜力,变劣势为优势,引领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强村富民发展新路径。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