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1日讯 3月21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大抓经济 大抓基层 大抓落实”主题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市新旧动能办主任,市国动办主任(兼)张宗浩,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军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启玉,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崔继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乡村振兴局常务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辉,市海洋发展局四级调研员梁延松介绍2024年重点项目建设有关情况。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大抓经济的重中之重,对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稳预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024年,全市共确定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896个,总投资4399.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41.9亿元,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15.8%、31.3%和5.2%,重点项目建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和省“十强”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围绕推动“十条”优势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八大产业集群扩张,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896个项目中,符合“十强”产业项目达到602个,占所有项目比例超过7成,占产业项目比例达到92.8%。项目的落地实施将有效提升威海市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更高层次。
聚焦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突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先进制造业项目数量实现6连增,由2019年的96个、2020年的103个,大幅增长到今年的499个,6年时间增长了近4倍。这些项目中,新质生产力项目占比超过七成,将有效推动传统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可以说,既优化了产业结构,又改善了投资结构。
聚焦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着力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年内重点谋划实施新能源产业项目42个,加快推动荣成核能、乳山海上风电集聚发展。其中,核能产业作为全省15个未来产业之一,在高温气冷堆正式商运、先进大型压水堆快速推进的基础上,今年又实施了石岛湾核电站扩建一期、清华核研基地两个百亿级项目。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威海市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储能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体系迈上更高层次,也为开展核电装备、培训、制氢、海水淡化、工业供气、城乡供暖等产业的培育和招商引资,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聚焦现代海洋产业发展
深挖威海市海洋产业优势,加快推进环翠远遥浅海科技湾区、高区未来机器人海洋工程智能装备、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等96个涉海项目建设,推动海洋强市建设强势破局。其中,荣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文登明汇水产预制菜、经区中外运国际物流中心等34个涉及海洋牧场、海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贯通“国家骨干冷链基地、冷链集配中心、两端网点”三级节点网络,提升威海市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成效。
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强化基础设施补短板,实施“七网”基础设施项目149个,总投资2186.7亿元。其中,围绕提升精致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环翠区海峰路西延、乳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经区九龙河流域综合治理等90个项目,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保障用水安全。围绕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实施乳山口大桥、G18文双高速、威海新机场等各类交通项目9个,涵盖海、陆、空全域,将有力提升威海市交通出行便利化水平。
聚焦民生领域改善提升
在重点项目推进上,重点强化“分级分类管理”要求
在项目调度上,由市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统筹推进,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对重点项目开工、进度、纳统、投产等实行月调度、月通报。
在项目服务上,271个省市重点项目,由32位市级领导联系分包;625个县级重点项目,由所在区市领导联系分包,及时掌握企业诉求和部门服务情况,提供“一对一”定向服务。
在项目推进上,将896个项目分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科技创新、工业、城建、乡村振兴、海洋产业6个大类,分别由市发改、科技、工信、住建、农业农村、海洋发展等6个部门牵头,分类保障推进。
目前,项目清单已在威海市政府官网公开发布。下一步,市发改委将依托“1+6”项目推进体系,用好市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及APP等智慧化手段,以及调度通报、督导服务、问题会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反馈、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推动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梯次格局,把市委、市政府“大抓经济”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努力以高水平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