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省大数据局
2024-05-06 14:18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应用场景 | 济宁:县级数据节点赋能街道社区提升基层网格化治理效能
来源:山东省大数据局
应用场景为牵引
大数据惠民又利企
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智慧的因子正渗透到城市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近年来,山东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全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城市数字化治理,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今天数仔为大家带来的智慧应用场景是——济宁:县级数据节点赋能街道社区提升基层网格化治理效能
济宁市汶上县中都街道下辖14个城市社区和5个行政村,服务着14.7万人口、1.3万家市场主体。在以往的工作中街道面临着辖区居民底数不清晰、变动情况不了解、居民享受惠民政策不及时等痛点。
近年来,汶上县中都街道强化数据赋能,建设镇街级数据节点,自主研发智慧中都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施“大数据×网格化×N”工作机制,通过大数据手段实现居民“双向奔赴”,各部门业务工作统一安排,数据核实留存返还,业务整合,流程重塑;政策落实迅速精准,服务全员覆盖,工作轻松高效;实现居民享受服务“零跑腿、零感知、零打扰”,真正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建立精准数据底座
推动两网深度融合
自主打造“数治中都”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持续加强镇街数据节点建设,借助国家政务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和济宁市镇街数据平台建设试点的机遇,逐步申请国家和省级人口基准、营业执照、残疾人、贫困儿童等数据接口340个,并与市、县城市大脑实现联通,定期下放数据270余类,归集全量数据5700余万条。通过匹配身份号、社会信用代码自动填报12大类基础信息,形成“数据应用一套表”。结合网格日常走访,解决数据核查、遗漏、重复等问题,明确“九九归一”信息采集核对机制,即海量基础信息由上级提供,数据跑99%的路,网格员打通最后一米,掌握居民、市场主体最新动态,实行标签化管理,划分重点服务人员12类,设立人口标签35个,描绘居民数据画像。
打通“最后一米”
提升居民“有感享受”
以深度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实现精准政策帮扶。针对高龄老人,汇聚卫健、人社、医保数据260余万条信息,创建数据模型自动比对,系统预警未享受补贴政策人群及退出人员。截至目前,已比对出1698名未享受政策的人群,由网格员精准上门,帮忙办理业务,完全改变了依靠村居提报的工作模式,第一时间发现需要享受政策的老人,大大减少了因人为原因导致的漏报、错报。同时,能在老人去世时及时预警,避免后期资金追回的麻烦,免除城镇居民自己跑腿办理的方式,实现居民“零跑腿、零感知、零打扰”。
赋能多元应用场景
重塑各领域工作模式
探索建立“大数据×网格化×N”的政策与居民“双向奔赴”闭环工作机制,打破了户籍、常住界限,实现了服务的全员覆盖。一方面,通过数据汇聚赋能,精准发现符合条件人群,网格员上门服务,让政策去找人。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支撑,居民在家就能申请政策,享受服务,足不出户完成办理。所有数据相互关联,互相赋能,实现工作流程重塑,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比如独居老人、困境儿童帮扶、退役军人政策落实、国防征兵动员等各类场景,完全改变了镇街原来服务居民的方式。
建得好关键要用得好,中都街道通过构建数据节点,释放数据价值,探索双向赋能模式,实现了基层治理、政务服务等各领域的效能提升。目前,已经完成了5轮全员走访,13次精准入户,化解居民诉求4292件,精准送政策上门9500户。
中都街道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获评标杆型智慧社区、荣获第二届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峰会“智成奖”、山东省首届数字机关“数据赋能业务”大赛二等奖与最佳人气作品奖,承接山东省智慧社区全域覆盖建设现场会、“数创齐鲁行”现场观摩,工作在全市批示推广,收录《国家信息年鉴》,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山东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报道22次,34个创新应用场景及做法获得国家、省级推广。
阅读量:21.0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