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一支毛笔“书”千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5-08 21:00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一支毛笔“书”千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立足千年毛笔历史文化,江西进贤文港镇推动毛笔传承创新发展——

一支毛笔“书”千年

毛笔,作为古代中国独有的书法和绘画工具,列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港,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一个乡镇,因笔而兴、因笔而名,早在1600多年前,就与毛笔结下不解之缘,毛笔制作技艺在文港代代相传。如今,文港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毛笔及相关产业,相关企业400余家,作坊2200余家,毛笔及相关文化用品占全国80%市场份额。

近年来,文港镇全方位推动毛笔产业高质量发展,毛笔制作技艺传承创新,特色突出,成效显著。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制笔协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文港镇“华夏笔都”称号;2016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文港镇“中国毛笔文化之乡”称号;2018年,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文港镇“全国中小学生书画用毛笔生产基地”称号。近日,记者深入“笔都”文港,探寻“一支笔”千年传承创新发展的故事。

华夏笔都、中国毛笔文化之乡——进贤县文港镇。樊哲平摄

复兴发展

闯市场、创品牌精技艺,“挣”回文港毛笔的业内地位

初春的早晨,细雨蒙蒙,薄雾轻笼。行走在文港镇,街巷纵横,商铺栉比,规模之大,堪比一座小县城。雨雾中,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毛笔”路灯、毛笔雕饰……毛笔元素随处可见。“笔都”的气质,古朴而又清丽。而唯一让记者颇为疑惑的是,大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笔都”略显冷清。

“这笔头,可是纯狼毫的”“再优惠两块钱,就25一个”……直到来了文港皮毛市场,记者这才解惑——皮毛市场每逢农历尾数一、四、七号开市,采访当天正好是赶集的日子,3层楼的市场里,熙熙攘攘,热闹无比。据介绍,全镇一半以上人口从事毛笔相关行业,每逢开市,集镇上毛笔相关从业者几乎都会来赶集,可谓万人空巷。

其实,记者所偶遇的“一冷一热”景象,文港古已有之。据史书记载,文港制笔始于东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初,文港就有了笔市。一直以来,在这个并不生产毛笔原材料的地方,却“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百姓白天种田,晚上制笔,笔市开市日,便去购买原材料或交易毛笔。这“一冷一热”,恰是“笔都”文港拥有广泛毛笔从业者和活跃交易市场的生动体现。

历史上,文港毛笔广为文人骚客、王公大臣、科考士子所用,多受赞誉,清朝,文港周坊村人周虎臣家族在外经营的笔庄更是受命制作御用贡笔。晚清和民国时期,文港制笔及销售模式发生变化——部分靠制笔起家的人开始专营笔业,开笔店、办笔庄,雇人制作毛笔,把毛笔生意从本地做到了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上海周虎臣和同为文港人开办的武汉邹紫光阁笔庄列当时全国四大笔庄之二,文港毛笔一时名声大噪。

不过,文港毛笔也曾真正“遇过冷”。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文港制笔人为了追求快速的经济效益,粗制滥造,导致文港毛笔的质量和口碑急剧下降。“行业乱象丛生,有的毛笔假到甚至连一根毛都没有,全部用麻来做,个别人发货干脆就只发一支笔杆。那时候,别人一说起文港毛笔,就摇头撇嘴。”文港邹氏农耕笔庄总经理邹农耕感叹道。

“怎么能让文港毛笔就此沉沦!”彼时,一批像邹农耕一样怀有强烈使命感的文港毛笔人,开始着力提升文港毛笔质量、改良制作工艺、重塑品牌影响力,扛起“复兴文港毛笔”的大旗。

1991年,邹农耕决心创办笔庄,他的笔除了都是“真材实料”,他还加了点“调料”——在笔头中加入猪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书法风格也发生变化,要求更加富有弹性的毛笔,我们提前洞察到了这一变化,于是往笔头里加入猪鬃。三五年后,我的笔就在市场上打开生面。”邹农耕说,思考探索不同时代书法艺术变化趋势与毛笔制作工艺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因此积极改良制笔工艺,文港毛笔人走在了前面。

既做定性分析,也做定量调查。毛笔生意渐好,邹农耕决定拿赚的钱做一项大工程——2000年起,邹农耕连续5年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赠笔启示,自掏腰包向全国赠笔,以调查当时的毛笔用笔习惯。“5年投入800多万元,赠笔50万支。不过,收获也是很大的——黄河以北用笔要硬,以南则要弹性适中,浙江江苏一带要柔,喜欢用锋尖写字……我不仅基本摸清了各地用笔和地域文化性格之间的规律,还积累了宝贵的客户资源,让我们在后续毛笔制作及销售上更加有的放矢。”邹农耕说。

有身在文港“抬头看天”谋市场的大笔商,也有行走全国苦心孤诣钻技艺的“苦行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周鹏程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走街串巷推销毛笔的经历,仍然很有感触:“那时候,书画机构、书画大师都不认可我们的笔,别人的好笔卖二三十块一支,我的笔卖几毛钱一支。”为了提高技艺,周鹏程边推销笔边拜访书法大师,每次拜访,他都想方设法拿到他们使用的笔,细细研究,他还把自己的笔给大师试用,请他们提出意见,并根据意见不断改进,直到大师满意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周鹏程不断精进的制笔技艺引得文港制笔人争相学习效仿。

“他们这批人精技艺、闯市场、创品牌,同时,不吝向其他制笔人传经送宝,带领大家一起把文港毛笔的业内地位又‘挣’回来了。”文港镇党委书记吴绍云表示。1999年,文港只有邹农耕笔庄一家参加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2015年他最后一次带队参加博览会时,全国共有61家笔庄参会,其中文港就有47家。“完全扭转了文港毛笔在业内的被动地位。”邹农耕说。

新字号“壮筋骨”,老字号“发新芽”。“老字号笔庄是重要的品牌资源,也是文港毛笔辉煌发展的重要体现。2013年前后,文港镇支持数十家老字号笔庄复店,帮助他们重新注册商标、提供场地资金支持等,形成新老笔庄齐头发展的势头。”吴绍云说。

作为民国时期全国四大笔庄之一的邹紫光阁笔庄,至今已有近200年传承历史,2013年,邹氏六位后人投资600万,把祖业恢复了起来。“以前经常有书法家四处打听,问有没有我们家的笔,现在他们不用找啦!最近几年我们的笔生意越来越好,年销售额超600万元,我儿子也辞掉了外面的工作,专门回来做笔,笔庄要一代代地传下去!”邹紫光阁笔庄负责人邹节高欣喜地说。

临近中午,文港皮毛市场依然人声鼎沸,有的人拿着笔杆找笔头,有的拿着笔头找笔杆,有的提着大袋子采购原材料,有的举着手机在直播……恰如所见,文港已经形成了一条从上游毛笔材料供应、代加工、刻字等到下游毛笔组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全镇有从事毛笔生产营销的企业400余家、作坊2200余家、实体销售店5100家,占全国的90%。2023年,毛笔及相关文化用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2.5亿元,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

守正创新

传承“守艺”,匠心“创艺”,文港毛笔从工具走向艺术

徐良英在制作毛笔。本报记者周欢摄

竹木笔杆古朴大方、陶瓷笔杆清新雅致、雕漆笔杆华丽精美……毛笔笔杆的材质和设计各式各样,笔头看起来相差无几,然而,笔头的制作工艺却要比笔杆繁复得多——选骨、开梳、磨梳、选毛、整理、脱脂、去绒、分片、打绒……千百年来的沉淀,使得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十分成熟,分工极为细致,制作一支小小的毛笔,足足有128道工序,其中,大部分工序都集中在笔头制作上。

“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一直以来,文港毛笔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父传子、家传家、村传村”是文港毛笔制作技艺最普遍的传承方式。“制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只要有三五个平方的空间就可以开工,一年四季皆可做笔,男女老少都能上手。一千多年来,制笔是当地百姓重要的谋生方式,从业门槛也不高,这是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得以代代相传、守正创新的重要原因。”进贤县毛笔研究会会长朱细胜介绍。

早上,徐良英送孩子上学后回到家,便坐在一张靠窗的简易工作台前,开始一天的制笔工作——只见徐良英手持一把薄薄的起毫刀,从备好的毛料中挑起些许毛作披毫,放在平板上,用刀片均匀摊开压平,随后再次挑起披毫,熟练地将之卷盖在笔芯上……“这是文港传统制笔中的散桌法工艺,披上披毫后,笔头算是基本成型了,再经过熏笔头、扎笔、吊笔等工序,笔头就完全做好了。”徐良英边操作边给记者介绍。

徐良英家所在的文港镇周坊村有悠久的制笔历史,20年前,她准备嫁过来时就预料到婚后要学做毛笔,哪知,现实比预料来得更快——“结婚前第一次来老公家,刚进门屁股还没坐热,婆婆就拎出来一大袋毛料,放在我面前,乱糟糟的,让我慢慢理顺,一瞬间我头都大了。”徐良英笑着回忆。如今20年已过,徐良英已经完全接过了家业,父辈口传心授的制笔技艺,她早已娴熟自如,父辈留给她的制笔工具,她无比珍惜。“平时除了照顾孩子就是做笔,一个月要做两千多支,一年赚个二三十万不是问题。”

2019年,徐良英获得江西省“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毛笔制作竞赛狼毫类全省第五名奖,她备受鼓舞,驱使她思考日复一日制笔赚钱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制笔是谋生的本事,更是文化的传承。”当初“头大”的徐良英渐渐有了使命感,得空时她就会把制笔技艺的要领细节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笔记本上,“供自己日后揣摩,也留给后代,不能让这门技艺失传了。”

“千百年来,无数个像徐良英这样的制笔人支撑着文港毛笔从久远的过去走到现在,他们的代代相传是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守正传承的坚实基础。”朱细胜说,为了鼓励家庭制笔能手从作坊走向大舞台,推动他们不断提高制笔技艺水平,以及对制笔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2017年和2019年,江西省先后两次举办“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毛笔制作竞赛,根据名次、年龄、性别等因素,授予获奖者“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徐良英并不满足比赛对她制笔技艺的认可,如今,她有了更高的目标——“能根据不同的书法字体和不同书法家的书写风格,订制毛笔。这是制笔的最高境界。”同为周坊村人的制笔大师周鹏程,正是她的榜样。

“鹏程师傅如晤,今日甲辰元宵喜获新笔,不胜欢愉,迫不及待即用此濡墨覆书……”“今之笔锋极利,笔之四德,俱全知,可书万字而不败……”采访中,言及书法和毛笔的关系,周鹏程突然起身,拿出几位书法名家新近寄给他的信,信中,诸位书法家都对周鹏程制作的毛笔和其匠人精神大加赞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达到最佳的书写效果,写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书法字体使用的毛笔,是不一样的,写颜体、米体、‘二王’等不同历史书法名家书体的用笔,也是不一样的,以及具体到当今某个书法家写的笔,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得‘私人订制’了。”周鹏程娓娓道来,制笔过程中,用什么毛料,用公毛还是母毛,用多少,都大有讲究,“比如,有的书法家写字‘拉丝’多,那就要在笔头中多加母毛,如果公毛多了,‘丝’出不来,笔画就是死的,没有灵气”。

周鹏程这项被业内称为“绝活”的“私人订制”毛笔手艺源自于他60多年如一日对毛笔制作技艺的刻苦钻研。当年,在外面跑了一圈回来的周鹏程,对名家们用的笔、用笔习惯等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此后,他便一心扎在文港潜心研究制笔——“研究每一种毛料的特性,研究书法,通过反复地亲自书写、拉线条、改进工艺等试验,达到根据什么样的字选什么毛、用什么工艺来制作毛笔的境界。”如今,慕名找周鹏程制笔的书法家往往先把字寄过来,周鹏程把字琢磨透后,再下手制笔。1997年至今,20多位书法家相继主动为周鹏程题赠“中国笔王”书匾。今年初,周鹏程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正是有了像周鹏程这样多年默默耕耘,苦心钻研毛笔制作技艺的文港制笔人,文港毛笔才能在守正传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突破技艺水平,推动文港毛笔从大众书画工具走向书画艺术创作工具,乃至让毛笔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吴绍云说。

如今,周鹏程除了把“绝活”悉心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还带了100余名徒弟。“以前有些老师傅不愿意教,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不一样,只要你肯学,我就带。”制笔技艺后继有人,他感到骄傲。

近年来,文港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弘扬工匠精神,文港现有毛笔制作技艺、微雕技艺等非遗项目7个,有周鹏程、邹农耕、周信兴等各级非遗传承人55人,技师工匠23人。

融合发展

多维度构建毛笔产业生态圈,做足“笔”文章

文港毛笔商在直播卖笔。本报记者周欢摄

因笔而兴、因笔而名,“一支笔”书写了文港灿烂的曾经,也续写着文港奋进的当下。近年来,文港依托毛笔、延伸毛笔,从继续复兴发展毛笔制作传统手工业,到鼓励毛笔文创产品开发和现代笔制造工业,再到依托毛笔历史文化和毛笔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第三产业,文港多维度构建毛笔产业生态圈,做足了“笔”文章。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支超实用、超实惠的笔,配有一支毛笔笔头、一支钢笔笔头和可替换式墨囊,大家想用什么笔,换个笔头就行,你们说实不实用!现在直播间下单,只要99块……”走进南昌比优米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直播间,主播正卖力介绍公司新研发的一款毛笔钢笔两用式的笔,一旁,公司员工拿着一张张从打印机里吐出来的订单,快速打包发货。

“这款笔不仅在线上深受欢迎,也得到了很多大品牌的认可,像得力文具、西泠印社等都是我们的客户。”公司负责人张万黄语带自豪。今年38岁的张万黄从小看着父母亲做毛笔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了几年的他决心回乡拾起父母亲的老本行,不过他想做的是加入了自己想法的文化创意类毛笔。“头几年开发的产品市场反应一般,后来经过不断地试错、改进,销量才起来。”目前,文创类毛笔占公司整体营收比例并不高,产品研发等开支主要靠传统毛笔和文房四宝产品等业务支撑,不过,张万黄兴趣十足,也信心满满。

“钢笔式毛笔、胎毛笔、微雕毛笔、便携免洗砚台等毛笔相关产品……这些年,不少在外工作的文港年轻人回到家乡,从事毛笔相关产业,他们把文化、创意、时尚等元素加入到传统毛笔中,让文港毛笔焕发出新的光彩。”吴绍云介绍,为推动毛笔产业实现新发展,镇里持续引进工艺及艺术设计人才、数字经济人才、电商网络人才,建设文房四宝电商孵化基地,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为制笔材料研究、毛笔设计等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文港镇文创类毛笔企业有36家,年产值达11亿元。

采访结束后,张万黄又略带激动地和记者透露了他的“商业机密”:“去年底,公司和南昌大学的设计团队达成合作,开发融合临川文化的文创毛笔,目前我们还在思考讨论,争取今年做出来。”为此,张万黄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阅读相关书籍,寻找灵感。

顶着“华夏笔都”的大名头,文港当然不止产毛笔。

走进江西和春子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各式各样的油画笔、化妆笔、美甲笔琳琅满目。2003年,公司负责人王春凤和丈夫回到文港创业,学习美术专业的她极力主张家里由传统毛笔制作转型生产画笔。“做画笔和做毛笔的基本工序差不多,我们有技术基础,何必挤在毛笔市场里抢饭吃。”王春凤说。

“不管是油画笔,还是化妆笔、美甲笔,都是笔杆加笔头,各种原材料都可以在文港本地买到,这极大地方便了生产,我们用做毛笔的细致工艺和匠人精神认真做好每一支笔,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王春凤介绍,公司生产的各类笔大部分出口国外,年销售额达2000万。

文港制笔协会会长吴胜华表示,油画笔、化妆笔、化妆刷、勾线笔等和毛笔的基本构成是一样的,技术相通,制作所需的人才和原材料在本地都能得到满足,不少年轻人和传统制笔人转型走差异化竞争路子,选择做这类笔。此外,文港还有金属笔、中性笔、圆珠笔等多种类型笔生产企业。目前,文港有除毛笔外制笔企业100余家,年产值达38亿元。

游晏殊故里,观古村风韵,品毛笔文化……文港多维度构建毛笔产业生态圈,依托毛笔历史文化和毛笔产业,借助诗词文化、传统村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铛、铛、铛……”循着一阵阵的金属敲击声,来到周坊村村民周国印家。一张简易的长木桌前,周国印系着围裙,左手持刀柄,右手将做成型的笔头贴在刀背上,再用刀背刃敲击桌面,使笔柱毛料更加齐整。“制作毛笔一共有128道工序,绝大部分都是手工操作……”周国印边做边讲讲解,一旁,来自南昌市城区的30余名学生听得认真。

“写了几年毛笔字,今天第一次看到毛笔制作过程,原来这么复杂。”初一学生朱云影不光向周国印详细请教了毛笔制作工艺,还亲自动手试做了几道工序。“不光了解到了悠久的毛笔文化,还参观了传统村落,这趟研学旅行非常值!”朱云影高兴地说。

周坊村除了拥有悠久厚重的毛笔历史文化外,还是中国传统村落,村里坐落着大量明清赣派古建筑,有丰富的匾额文化等人文资源。周坊村依托毛笔历史文化,结合传统村落建设,打造了村史馆、文化广场等一批旅游设施,同时吸引年轻人回村传承制笔技艺、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开发了毛笔研学游、体验游、写生游等文旅项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里人气旺了!2022年下半年开始接受研学团队参观体验以来,我的毛笔销量见涨,年综合收入增加近4万元。”周国印说。

近年来,文港镇先后建成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钢笔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毛笔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按照“前店后坊”模式,打造文化产业街区,推动建设晏殊故里沙河村、周坊村以及前塘村、曾湾村四个中国传统村落,并积极举办毛笔制作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毛笔书法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旅品牌。2023年,文港镇接待游客8.2万余人次,游综合收入达3800余万元。“我们要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打造更丰富、更具特色的旅游业态,吸引更多的人来文港学习了解毛笔文化,赋能多行业提质升级,努力用‘一支笔’撬动更大的发展。”吴绍云说。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杨凡 审校:李晓 主编:张晓博

江西新闻

作者:朱磊 周欢

阅读量:10.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