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即墨古城:探寻记忆中的非遗与文化

来源:山东经济广播

2024-06-13 21:00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3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 刘晓琳 实习记者郭润心语 刘子洁)

百年青岛,千年即墨。

知道吗?历史上是先有即墨,再有青岛。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历史典籍,秦代置县,隋迁今址建城,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通都大邑。即墨县治自公元 596 年迁至现址,至今已有 1400 多年历史。

6月13日上午,“遇见·海派非遗”全国媒体青岛行活动来到了即墨古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腔的传承人袁玲老师向记者们讲述自己与柳腔的结缘故事,她参与了柳腔传统剧目《墙头记》《姊妹易嫁》《龙凤面》等,以及现代戏《家风》的演出,获得业界好评;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葛村榼子”代表性传承人、青岛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青岛市手工艺首席技师王丕文老师向全国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和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腔,国家级代表性人物传承人袁玲,是青岛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即墨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首届齐鲁文化之星,著名已故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关门弟子。她扮相俊秀端庄,嗓音委婉明亮,唱腔甜美悦耳,表演功底娴熟,从艺40多年先后在40多处传统戏、现代戏担任主要角色。近年来致力于柳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专业剧团演员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辅导业余剧团展演优秀传统剧目,在社区开办柳腔公益大讲堂,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柳腔艺术的发扬光大和薪火相传做着不懈努力。

即墨葛村榼子,学名“果模儿”,方言里念“ka”子,是卡花的模具。主要分布在即墨区龙山街道葛村以及周边10几个村庄,迄今已传承了200多年,是胶东地区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目前,葛村榼子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葛村榼子采用十几年树龄的梨木、苹果木为原料,主要有摸墩、切割、下料、气蒸、起框、拉荒、雕纹、磨光等20多道工序,最经典的五种造型是“福禄寿喜余”。

即墨古城占地 43 公顷,总建筑面积约 37 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为“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城墙围合,三门鼎立;青砖黛瓦,古朴大气;置身其中,宛若时空穿越,使人流连忘返。近年来,即墨古城围绕打造“青岛之源、文化聚落、时尚之都”区域文化承载地的目标,持续举办各种非遗体验活动,以及来古城·过大年、悦即墨·夜古城、即墨古城·周周有戏、传统研学游等文化活动,在旅游和商业之中注入即墨文化的灵魂。


来源:山东经济广播 编辑:刘晓琳 责编:张晶 主编:孙锡刚

山东经济广播

作者:刘晓琳

阅读量:22.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