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0日讯 7月14日—19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用世界声音讲好黄河非遗故事”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团赴聊城、德州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亲近乡土感悟历史助力黄河非遗文化弘扬保护,践行讲好新时代黄河非遗故事的使命担当。
两河明珠——璀璨之巅,英雄阳谷的荣耀颂歌
在聊城,实践团走进阳谷县狮子楼街道、景阳冈文化旅游区、景阳冈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阳谷县图书馆以及张秋镇、七级镇、寿张镇、沙河崖村、阿城镇等地展开实地调研。
狮子楼内鸳鸯板振翅翻飞清脆悦耳,在“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经典吟诵中,同学们欣赏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快书传统经典曲目《武松传》。在县图书馆,实践团成员借阅书籍、查阅资料,为后期撰写调研报告打牢根基。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详实的史料记载,沁润岁月痕迹的历史物件,无一不在触动同学们的心弦。调研团成员驻足凝视文物,深切感悟烽烟连天的革命岁月。
在“龙山文化古城址”,同学们步入虎文化馆参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各类民间虎样图腾,共同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秋木版年画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谷木雕。在寿张镇,实践调研团深入挖掘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夯号,并与黄河夯号的传承人张春梅、张杨进行了深入交谈,共同探讨黄河夯号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现实意义,在传承人带领下亲身体验黄河夯号,并用校歌“追梦路上”歌词编创了实践队“专属”夯号。
金堤脚下——千年古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在莘县,实践团先后到莘县古城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柳编非遗工坊、古城镇乡村振兴研究院及试验基地、杞柳种植基地、郑板桥文化馆、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实践团参观阅览室、乡村振兴助农直播间,并与周围村民亲切交谈,了解黄河非遗文化及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实践团走进柳编非遗工坊,体验柳编技艺,到实地参观杞柳种植基地。柳编的历史悠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实践团通过调研有关文献得知,柳编工艺在黄淮两岸、霍邱、曹县、连云港以及广宗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郑板桥文化馆,实践团参观了郑板桥清廉文化展示区和传统文化展示区,了解了郑板桥勤政爱民、心系民生等政德品质。随后,实践团参观了莘县黄河法治广场,广场包含宪法版块、民法典版块、普法长廊、法史故事(板桥亭)版块及地方政法系统联建版块等十个展区,通过典故、格言、警句、漫画、图片、故事等形式,全面展现传统法治观点和现代法治思维。
九达天衢——厚德之州,人文荟萃的繁华之地
调研团来到德州市临邑县,先后参观了王为民纪念馆、前杨新村参观村史馆,走访调研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相关产业,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走进前杨村史馆仿佛打开了该村发展的历史画卷,映入眼帘的便是《幸福前杨人》风俗画,它勾起了每个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村史馆展陈面积460余平方米,分为序言、村庄由来、前杨史话 、前杨振兴、前杨未来、结束语六大部分,全方位展示了前杨村的建筑风貌、农耕文化、生活习俗及教育发展历程。
在齐河县,社会实践调研团与当地面塑、糖画、剪纸、泥人非遗传承人王向东,麦秆画非遗项目传承人张立新等进行亲切交流,在安头乡王京屯联合体开展剪纸窗花,扎染等黄河非遗进社区活动。队员们深刻理解了“黄河万古流,文化永传承”的深远意义。每一项非遗技艺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古老的辉煌与传承者的匠心独运,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黄河文化脉搏的跳动。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非遗传承,继往开来!青春三下乡,实践出真知,调研团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世界推介黄河非遗项目、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递中国青年力量。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