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秦岭深处蕴含“漆”彩人生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6-25 17:10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秦岭深处蕴含“漆”彩人生

来源:三秦都市报

夏至过后,割漆工作正式开始。6月23日,夏至刚过,国家三级漆艺师袁旭来到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准备要制作一批漆器。

只身一人穿过丛林,只身一人爬上高树,只身一人采集生漆..... 袁旭从抱龙村出发沿山而行便进入了抱龙峪,一面是秦岭苍翠,一面是水流奔腾。好山好水中,他抬头仔细寻找那些隐藏在茂密丛林中的漆树。

“在那!”袁旭的声音中难掩兴奋。寻着他的声音,记者和他来到了一棵位于半山腰的漆树下,“这棵树树龄估计超过7年了。”他将绳子绑在身上,开始向上攀爬。

站稳后,袁旭用柴刀刮了刮树皮,然后小心翼翼地在树木上划一个V字形口子,以树叶为容器接着,乳白色的漆液缓慢渗出、流下。

“秦岭生长的漆树,品质确实好。”他说,这种大漆的获取方式,已经沿用千年。因为特殊性,采漆需要在夏至之后进行,漆树大都分布在林中且无法使用现代交通工具,所以徒步、徒手操作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古代匠人讲究‘百里千刀一两漆’,意为走100里路,在漆树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可见其珍贵。”

采集完所需的原漆后,袁旭回到工作室,开始漆器制作。他将采集回来的原漆倒入方形木盘中,一边暴晒一边反复搅拌,蒸发掉漆液中的水分。他说,这一步丝毫不能提速,只能凭经验、通过反复看漆的颜色来判断和决定下一个步骤,直到炼成熟漆。“在时间的作用下,面前的那盘漆,颜色渐渐从乳白变为棕 再变为了红褐色。”

“晒漆结束后便是调漆。”袁旭边说边用红色的色粉和朱砂粉混合后加入生漆,一点点研磨,一点点调和,“颗粒越细,漆的颜色越亮。”

“漆器看似平静,但在沉着大气的颜色之下,蕴含了数遍的髹涂。”袁旭将一个碗形木胎拿在手中,用两厘米宽的发刷涂上薄薄的一层生漆。在他的巧手下,生漆与木胎完美结合,仿佛赋予了木头新的生命。

“漆完后,木碗要置于阴凉处。每件容器阴干需要7—15天,而整个过程需要重复十几次。因此,每件大漆制品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他说,出品前最后一个步骤是推光——用手掌推磨抛光。用掌心皮肤反复推擦,将散落在漆面的气泡、沉着全部推除,这样漆面才能透出漂亮的光泽。

“漆艺之美,不仅在于漆器本身的华丽与精致,更在于制作过程中所蕴含的匠心与情感。”袁旭深情地看着每一件漆器,仿佛在听它们诉说传承与创新相互交融的“漆”美故事。

(记者 石喻涵 马昭 张宸豪)

值班编辑:雷坤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杨凡 审校:杨敏 主编:崔维莉

陕西新闻

阅读量:33.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