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7-01 11:40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谢华安:育成金色种子,守护中国“粮心”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
稻香十里,“丰”景如画,一辈子躬耕于田畴的他,守护住了中国“粮心”。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更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谢华安。五十多年来,科学梦想与共产党人的使命感,激励着他在天涯海角的稻田里艰难跋涉。从八闽到南繁,栉风沐雨,朝乾夕惕。一腔热血、付与一片稻浪,育成金色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农业科研成功要靠团队协作,科学生命常青要靠梯队接力。”在种种科研成就的背后,是研究员们在千里沃野上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是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中国粮的赤诚之心。一籽落地,万粮归仓。今天,一代代水稻育种人继续书写着许党报国的丰收华章,在广袤土地,在辽阔山河,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青年怀梦 天涯育良种
“党心”引领立鸿志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谢华安的故事是对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最好诠释。童年饥饿的记忆为他埋下“让大家都能吃上饭”的梦想之种。多年过后,谢华安把满腔热忱和拳拳之心 ,献给了他钟爱的广袤大地,献给了他为之奋斗不息的水稻育种事业,带领团队培育了全国推广时间最长,且应用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良种“汕优63”,在198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初心”无悔逐梦行
20世纪70年代,稻瘟病大流行让中国杂交水稻产业面临严峻考验。作为当时三明地区南繁领导小组组长的谢华安带领科研团队,育成中国抗稻瘟病恢复系“明恢63”。在过去50年里,“明恢63”成为我国应用面积最大的恢复系,并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赤心”热血历春秋
在南繁基地工作期间,谢华安睡稻仓、守田埂、战高温,脚踩湿泥,手抚粗稻。稻叶的齿在手上锯开一道道口子,天长日久,满手裂痕。奔波于福建和海南之间,有时买不到坐票,他在火车上一站就是40多个小时。2006年,谢华安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他用粗糙的双手和不懈的心血,培育出一片金黄色的稻浪,撑起了杂交水稻未来的希望。
壮年追梦 稻花万里香
“冰心”一片在田野
谢华安带领团队着手研究培育在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四性”综合水平高的“超级品种”。接力攻关不停歇,在培育出“明恢63”“汕优63”这些“东方神稻”之后,谢华安带领团队攻关“四性”综合的水稻品种,又培育出“汕优77”等明星品种。
“雄心”不渝焕荣光
2007年谢华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面对新世纪水稻增产难题,谢华安又带领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选育出“福香占”等良种。硕果累累的背后,是谢华安在水稻生产科研一线耕耘多年、求实奉献的精神。
“本心”为民创奇迹
谢华安始终关心农民。在他的鼓励下,数万种粮的农民掌握科学种植技术。不仅如此,一到水稻生产的关键时节,他仍会抽时间走上田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水稻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让农民尽快掌握种植要领。谢华安团队恪守本心,造福国家稻业,回哺农民农业缔造奇迹。
“惠心”不倦育桃李
“为了发展种业,为了青年一代,我愿意。”谢华安注重培育新人、发挥青年学者的创造力,其团队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诱变育种、优质稻育种和抗稻瘟病不育系选育等方面屡创佳绩。在全国各地,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多名,他们正接过种业振兴的接力棒,为祖国水稻育种事业发挥着光和热。
晚年圆梦 大爱亦无疆
“匠心”治学始争先
谢华安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不断创新科研,创下数个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纪录。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大力弘扬谢华安科学家精神,着力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创制高质量成果。2023年,3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48项技术入选福建省农业主推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项,比上年增长83%,创历史新高。
“丹心”报国献大地
从青葱岁月到耄耋之年,谢华安将一生奉献祖国。如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发扬谢华安优秀的科学家精神。在2023年,该院开展老区苏区县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试点工作。据统计,全年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约9000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600多项次,新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物阜民丰,稼穑蓬勃,是他们写下的大地情书。
“齐心”共振薪火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树先进典型,倡导向优秀党员学习。2023年共有1人被推荐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遴选为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被认定为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各1支团队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先锋号”称号和2023年“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称号。
“同心”毕力谱新篇
近年来,受谢华安科学家精神的鼓舞与激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坚持自主创新,成果屡创新高。2023年选育育成国家审定新品种5个,省审定新品种34个,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生物育种重大项目课题3项,并有两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
“粮心”炙热安天下
“要拥有一颗投身中国种业、端好中国饭碗炙热的‘中国粮心’。”谢华安用一辈子的躬身,挺起了“国之脊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传承谢华安科学家精神,砥砺前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福建省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统筹:夏菁 胡海明 刘碧云
策划:王璐洁 戴子玥
文案:林梦佳 苏芝琳 周澈
设计:范雨晨
支持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阅读量:12.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