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8-24 14:34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新时代河西走廊万千气象 | 科技助力楼兰古城再现辉煌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汉书·西域传》
楼兰遗址所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是一块充满神秘感的土地。古城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有两条古河道穿城而过,整个遗址散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楼兰古城遗址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以下简称“西北院高分甘肃中心”)与中铁文保科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文保”)合作,联合研发了服务于古楼兰遗址数字化保护的系统平台并顺利通过验收。
数字楼兰系统主界面
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认为,该系统为楼兰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监控提供了科技支撑,可在千里之外守护楼兰古城,是极端环境下遗址预防性保护监控、相关历史资源挖掘和文化遗产要素多元化展示的有益探索——
“2019年11月,楼兰古城主要遗址区三间房遗址和佛塔遗址局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坍塌。” 西北院高分甘肃中心主任祁元告诉记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旅厅牵头督办实施此项保护工作,当即联系中铁文保,沟通古城抢险保护事宜。”
2020年6月,中铁文保开始对楼兰古城三间房和佛塔遗址进行抢救性修复,并于11月30日完工。
楼兰遗址-佛塔
2020年10月初,为了更好地保护楼兰遗址并传承其文化内涵,中铁文保委托西北院高分甘肃中心开展实地测绘与空间数据采集,并计划联合研究建设信息化平台。
时间紧,任务重。2020年10月中旬,西北院高分甘肃中心由祁元带队,随中铁文保的工作人员进入项目施工地,开展野外综合调研和遗址空间数据采集。在采集相关数据信息后,西北院高分甘肃中心又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与中铁文保联合设计开发了面向楼兰遗址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天空地”一体化空间信息系统平台——“数字楼兰”。
在祁元眼中,这次西北院与中铁文保的合作,可以看作是楼兰与中国科学院的“再续前缘”。祁元说:“该系统为监测和评估文物保存现状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数据不仅为后续的监测工作提供了对比基准,而且通过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数字数据,可直接实现文物保护方针中‘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尤其在楼兰这样人迹罕至和极端干旱的地方,数字化保护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数字楼兰”系统的建成,不仅有效支撑了中铁文保科创有限公司对楼兰遗址工程加固项目的专家查看与验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由于楼兰和周边地区很难进入,对其文物本体的变化无法做到每年都进行实地监测。本次系统平台的建设为后续监测楼兰遗存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变化提供了一套高精细的二三维监测本底数据,也就是说后续监测结果可以和这次做对比,以后都有了相关依据。”祁元说。
“数字楼兰”系统的建设旨在实现预防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特别针对楼兰地区难以实地监测的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变化。
有了科技的支持,文物保护可谓“如虎添翼”。祁元告诉记者,“数字楼兰”系统通过“景观三维、遗址漫游、时空漫游、监测保护”四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卫星宏观遥感、无人机精细测绘、地面实时监测等综合技术在楼兰遗址的协同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身临其境地感受楼兰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内涵。
西北研究院高分甘肃中心和中铁文保工作人员在遗址区工作
祁元说,“数字楼兰”系统还建立了楼兰遗址数字化档案,为后续遗址变化研究提供了本底数据支撑,并为在线游览查看楼兰文化遗址现状提供了平台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楼兰”系统的建设,将会更加完善并发挥更大作用。未来也会看到更多类似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出来,为保护文物、延续文脉、繁荣文化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并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相信有了科技的助力,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也更有魅力!”祁元说。
签发:董洪亮
阅读量:17.7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