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非遗里的四川 匠心中的文脉 | 四川宣汉:薅草锣鼓承载千年土家历史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9-10 17:32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非遗里的四川 匠心中的文脉 | 四川宣汉:薅草锣鼓承载千年土家历史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

“神农植下五谷,虫蝗忽然发现。天子无法可治,许下贺功良愿。招集天下歌郎,来在歌场挑选……歌长唱了三日,虫蝗忽然不见;天子龙心大喜,许为歌中状元。唱歌就从那时起,肉口流传到今天。”这一句唱词,道出了宣汉土家薅草锣鼓的起源。

四川达州市宣汉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区,这里居住着7万土家儿女,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了脍炙人口的土家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又叫“贺阳春”,是在每年开春以后在田间地头表演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08年,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土家山民劳动地里的主旋律

“吔……今天薅草走得早,老起锄头就开迢;不分男女和老少,一路走得好逍遥……”每年暮春四月,在宣汉县土家族居住龙泉、三墩、渡口等核心乡镇的山坡野地上,随着劳作的村民的辛勤耕耘,锣鼓一声响,传承数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在群山中唱了起来。

演唱者穿着土家族斜襟长衫,头包青丝帕屹立台上,左手提锣,右手握槌,时而低声诉说,时而引吭高歌:“鸟稍过河一股风,马过桥梁先摆鬃;鸡公未叫先拍翅,歌郎未唱鼓三通。”

锣鼓打得响,歌儿昂(“唱”之意)得凶,锄草劲头足,年年收成好。

《周礼》载:“击土鼓以乐田畴。”据考证,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成型于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汉代。大巴山山高、路险、土薄,土家人刀耕火种,靠烧荒种苞谷、巴山豆、土豆等作物为生。每年六七月,正是野草疯长时节,又是猴群、野猪糟蹋庄稼最厉害的时候。聪明的土家人为驱赶野兽、消除劳动疲劳,在薅草时,把锣鼓带到山上,边敲锣打鼓边大声喊唱。薅草锣鼓是川东土家族农耕文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表演时,一群人在田地里锄草唱和,二人在地头敲锣打鼓领唱,歌词多是口头即兴创作,风趣而幽默,充满了生活气息。”宣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桂德承介绍道,“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薅草锣鼓在宣汉一带还很兴盛。每个生产队都有锣鼓班子,有专门的‘歌头’领唱,还有锣鼓手敲打。几十上百人集体劳动,薅草锣鼓在旁边鼓劲加油,场面十分壮观,堪称咱们土家山民劳动地里的‘主旋律’。”

巴山民歌口口相传三千年

为了让大家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宣汉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有些参加活动积极的传承人,一年可以得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补助和奖励。

来到龙泉土家族乡,一座“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保护区标志碑”巍然矗立,碑文用几百字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独特价值等,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同时,宣汉县在渡口等土家族集聚乡镇建立了薅草锣鼓协会,每一个都有专门的办公室。将原来完全无组织的薅草锣鼓队伍集中了起来,提供固定的活动场所,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对相关的锣鼓引子、唱词、作品、制品等进行回忆、收集、保护,非遗传承人们也可以在这里传授技艺。

“薅草锣鼓是几千年来川东土家族人的口头历史,是土家人的生活写照,语言生动传神,唱腔高亢流畅,穿透力强,风格豪放粗犷,富有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传承人袁书国介绍道,“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这项传统艺术至今仍深受百姓喜爱。”

袁书国是年轻一代的薅草锣鼓传承人之一,他自小便跟随长辈学习薅草锣鼓,经过数十年的敲唱,如今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歌头”。

文旅融合让非遗文化展新颜

走进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景区,巴人风情小镇一如既往的热闹,搭起的高台上,非遗传承人们穿着土家族长衫,头包青丝帕,正在台上为游客表演薅草锣鼓。

舞台两旁,一众表演者依次排开,唱、念、敲、打各司其职,锣鼓声不绝于耳,观众认真聆听着唱词,身子也不自觉跟着摆动起来,现场处处洋溢着欢快气息。

“节奏鲜明,唱词也贴近生活,将土家族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来自重庆梁平的游客周先生专程赶到这里,就是为了体验地道土家文化,“我是第一次来到宣汉巴山大峡谷,这里不仅风景美如画,非遗薅草锣鼓也十分吸引人。”

目前,巴山大峡谷景区正在全力争创国家5A级景区,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日益凸显,民俗艺术团薅草锣鼓表演场次不断增加,前来欣赏表演、学习薅草锣鼓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宣汉的一众非遗传承人还成立了“非遗技艺·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志愿服务宣讲队,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到各个村镇开展志愿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重大方针政策和乡风民俗融入唱词,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薅草锣鼓在千年的传唱中承载了川东土家族的诸多历史、文化记忆,如今已成了宣汉县非遗对外交流的一张亮眼名片,随着当地的保护、传承、发展,必将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杨凡 审校:单提词 主编:田进

四川新闻

作者:张平 周浩瀚

阅读量:4.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