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2日讯 9月11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青岛市采访。当天下午,采访团来到位于青岛崂山区青岛大学图书馆,参加琴岛学社“探寻非遗魅力 推动文化‘两创’”委员读书活动。
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个,省级“非遗”项目74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项目207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3人,是首批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
参与活动的委员就发展非遗过程中,关于“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我们民族之间的团结,对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播,对我们精神的一种凝练,对我们社会安定的一种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青岛大学民间工艺美术馆负责人侍锦谈到他对非遗传承的看法。
“现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对进一步宣传非遗,带来了机遇。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走近它、欣赏它、接纳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奉桥建议非遗传承人应该充分运用最新技术让非遗得到传承。
“一代一代让非遗内容加更多的戏码,这才是非遗传承的要素。第一代人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儿,第二代人加入了文化理念或者技术上有了更新,第三代人又总结了更新,又让非遗更新出一些新内容。只有这样一代一代才叫传承,而这种传承的最后,就是一种文化的自信。”第十一届省政协委员、青岛大学文化旅游高等研究院院长马达就非遗传承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上是大浪淘沙、百舸争流,因为文化的本质是鲜活的,要往前发展,一定会有新的元素融入进来。同时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必须寻找新的样式,新的赛道,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立于当代、面向未来,让传统文化与艺术从历史走向日常、从古老走向青春,要讲古也要“上新”。尽管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文化传承行则将至。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