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喜讯!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来源:慈溪日报

2024-09-12 19:13

发表于浙江

原标题:喜讯!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入选浙江省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优秀案例

来源:宁波自然资源规划 前湾文旅

9月3日,浙江省林业局公布全省第一批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成为省级十大优秀案例之一。

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63.8平方公里,地处宁波前湾新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是我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区,宁波唯一一家“国”字号湿地。

近年来,公园围绕“治、护、教”发展理念探索创新,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等建设,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修复的新路径。

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主要做法

“治”为本,筑牢湿地修复之基。依托科研监测,在评估杭州湾滨海湿地主导服务功能基础上,科学开展水鸟栖息地、人工湿地等修复项目。

(1)针对围垦堤坝建设导致水鸟高潮停歇地散失等问题,公园构建41公顷的鸻鹬类高潮停歇地和约53公顷的有林湿地区区域。

(2)针对湿地公园上游来水水质较差等问题,公园设计75公顷外观形似“肾”的人工湿地系统。将上游江水输送至人工湿地,再经沼泽、库塘、河流等不同类型湿地处理后,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有效削减滨海陆源污染,发挥湿地“地球之肾”功能。

“护”为基,织密生态保障之网。合作共建浙江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定期开展年度杭州湾湿地生态监测“白皮书”,实现湿地水质、土壤、鸟类、植物等底数清、动态明,为湿地保护、湿地研究提供依据。依托宁波市湿地研究中心,强化湿地科研功能,通过和专业院校、研究机构定期开展相应湿地科研工作(包括“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恢复技术”“珍稀鸟类的生境需求、评价及保护对策”等),已成为我国海岸湿地观测、研究与科研的重要平台。

“教”为要,答好“两山”转化之卷。挖掘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植物资源特色,打造“观鸟节”“芦花节”品牌活动,植入《搜索》主题、传导“生态湿地、文化湿地”理念,形成了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特有的“五区十景”,营造生态旅游氛围。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构建了“1+2+3”自然教育体系,依托生态设施基础(候鸟博物馆、鱼类展示馆、农耕园等场所),形成了6大自然教育场域。开发出具有湿地特色的“湿地、鸟类、植物”自然研学课程,编制《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鸟类观察手册》《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观察手册》《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昆虫观察手册》,并通过“湿地+教育”模式,将湿地打造成“校外第二课堂”,逐步形成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特色的自然教育。

取得成效

生态效益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以其科学的生态修复,有效的生态保护充分发挥了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等生态功能。截至目前杭州湾湿地已发现鸟类303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62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受威胁鸟类名录的鸟类21种,记录有植物473种,生物群落类型日趋丰富。公园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优,空气负离子含量显著高于周边生活及工业区域。水质改善明显,通过75公顷的人工处理湿地,将三八江水输送至各类湿地处理,提高水质标准后排入杭州湾。

取得成效

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陆续获得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国家重要湿地、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浙江省观鸟胜地、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等60余项荣誉。

取得成效

经济效益

实现游客量、生态营收效益双提升。公园从最初开放年游客量7000人次、营收不足20万元到目前年客流量50万人次、营收2500万元,同时自然研学营逐步兴起,2023年营收超200万元。切实做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增加的收益亦反哺湿地保护,为湿地绿色发展赋能,实现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

来源:宁波自然资源规划 前湾文旅

编辑:胡兴家

审核:黄超威

•打造世界级风景名胜区!慈溪这个风景区有“大目标”•优秀教师最高获40万奖励!宁大科院颁发“公牛”系列奖项•最高18000元!宁波市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标准提高!

来源:慈溪日报 编辑:杨凡 审校:单提词 主编:田进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慈溪日报

阅读量:21.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