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3日讯 东营市立足滨海盐碱地特点,积极研究改土、改种、改水新技术、新模式,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做法,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让盐碱滩变身“米粮川”。
东营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23年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粮食总产量38.38亿斤,耕地面积3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390公斤,东营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而把时间拉回到东营建市之初,就会发现这个数据的分量。据统计:1983年,全市盐碱耕地占比80%,粮食总产量不足9亿斤,“旱时收蚂蚱,涝时收蛤蟆”的谚语一度流传,能种出粮是当时的头等大事。
盐碱地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在因地制宜中东营开始了探索。东营市有盐碱耕地196万亩,主要特性就是“含盐高,盐随水来,盐随水走”,围绕“盐”这个关键词,90年代东营市最早在利津试点“上农下渔”,结合传统挖沟排碱、大水压盐方式,先后实施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荒碱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以水驱盐”成果显著,东营市盐碱地农业生产条件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改善。然而,随着农业向精细化转变,这种模式“成本高、维护难、生态扰动大”的弊端越来越大。
垦利区永安镇党委书记盖晓楠说:“ 大水漫灌或者是筑台田、挖深沟,把盐分挤出去,基本是传统方式,这种咸水会随着这个日常蒸发逐步往上翻涌。”
让盐碱地治理更科学,东营市从“改土适种”迈向“地种相适”新阶段。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瘦”实际,探索构建“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创新“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开展小麦、玉米轮作,两年实现“吨良田”。同时,推进“优种适土”,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55个,试种的“农大761”耐盐碱小麦亩产突破1140斤,“济麦60”新品种在3.3‰盐碱地上亩产达到1023斤。东营盐碱耕地粮食产量跨上丰产田新台阶。
东营在全国率先编制《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2022年以来,盐碱地国创中心获批建设,打造“1+3+16+N”协同创新体系,在科技加持下,实施重大科技项目84项,取得科技成果226项,黄三角盐碱地治理科技支撑能力更加坚实。作为山东省唯一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市,40个任务片区连续两年开工33个,涉及盐碱地17.98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东营样板”加速形成。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梅旭荣说:“ 把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一个战略问题,通过技术的途径,能够使战略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能够有效地支撑盐碱地特色农业这样一个主要目的。”
农业高科技孕育良田沃野。如今,不毛之地的盐碱荒滩正逐步变身稳产增产的“新粮仓”。2023年,我市粮食单产较上年增加14.98公斤,增幅达3.9%,全省最高;预计到2025年,东营将新增和改造耕地15.1万亩,预计年增产粮食7300万斤。
记者 侯泮泽 编辑 徐莉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