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8-23 08:27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非遗里的四川 匠心中的文脉 | 呷古村:成昆铁路线上彝绣第一村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
2019年,四川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呷古彝绣获“巧手编织五彩凉山”手工编织大赛三等奖、四川省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脱贫攻坚特别奖。两个奖项,让外界又将目光聚焦在这个古朴的村落——呷古村。
呷古村位于越西县普雄镇南部,全村共367户1657人。呷古村民族手工艺文化底蕴浓厚,民间艺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先民们的勤劳和智慧。其中,彝族刺绣手工艺尤为突出,在传承与发展中,渐渐浓缩成“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延续。
近年来,呷古村推动“党建+合作社+彝绣产业+群众”等模式,深入挖掘传承彝绣民族文化产业,扎实开展“巾帼助脱贫”行动,发动全村在家妇女集体学习彝绣刺绣技术,系统生产,定点销售,并形成了规模。“成昆铁路线上彝绣第一村”的名号不胫而走。
起步:破思想格局
呷古村距普雄火车站仅300米,特殊的区位优势让这个村“衣食无忧”。“我们相当于是火车站的一个餐饮原料供应基地。”呷古村党支部书记阿洛五良木说,村里养殖的生态土鸡、土猪以及出产的土豆、水果等都是各个机构的“抢手货”,大家都习惯于这样一种不上不下的“火车站经济”。
彝家新寨风貌打造项目犹如一夜春风吹进呷古村,水电路等基础功能进一步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环境的美化同步,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随之转变。
“村民们逐步意识到拮据的腰包与多彩生活之间的不匹配,很多年轻人逐步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花花世界’,劳务经济迎来了一个最高峰。”阿洛五良木说。
在这支庞大的劳务输出大军中,阿侯热曲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怀揣梦想,阿侯热曲与伙伴们踏上北上之路。陌生的城市,全新的生活,繁华的首都在给阿侯热曲带来震撼的同时也激荡着他的胸怀,拓宽了他的视野。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三年后,积累和钻研出门道的阿侯热曲在自己承包小型工程项目的同时当起了劳务经济人。“第一次,组织了30多个人跟着我一起闯北京。”阿侯热曲说。
2006年下半年,正当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场馆和配套建设如火如荼之时,阿侯热曲和团队也迎来了值得一生铭记的闪光时刻。“我们参与了北京奥体中心的建设。”回想曾经的“高光时刻”,自豪感在阿侯热曲脸上洋溢。
而这样的亮点也仅仅是他留给北京这座城市的其中之一。“除奥体中心之外,那几年我和团队还参与了北京6号、10号地铁线,以及鸟巢、央视新址、北京南站、郑州机场、迁安首钢等知名建筑的建设。”阿侯热曲说,他们的足迹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
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呷古村,村民对发展、对奔康更加迫切。
发展:融合农文旅
发展的基础在产业。然而呷古村人多地少的实际难以满足长远的发展需求。正在此时,普雄镇举办的尝新米节点亮了“航灯”。“乡村文化旅游节中,民俗文化体验就是呷古的机遇,特别是彝绣。”阿侯热曲说,从历史上看,凉山彝绣在普雄,而普雄的彝绣则集中在呷古村周边。
从这一年开始,一个以彝绣为主线的民俗体验产业带动振兴的发展方向举槌落定。呷古村也适时打出“成昆铁路线上彝绣第一村”的响亮名片。
威色阿比木,因家庭贫困而上不了学,得益于奶奶的精心传授和自己努力,23年的刺绣经历让她在产业发展中得心应手。“由自己设计、裁剪,一个月时间完成一件彝族传统上衣,当前市价在6500元左右。”威色阿比木说,一年下来能有几万元的收入,随着近年普雄彝绣产业的兴起,她的订单渐渐多了,家里建起三层小楼房。
“紧抓培育乡村工匠工作,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有力举措,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普雄镇党委书记赵万军介绍,呷古村把发展彝绣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省、州、县三级妇联的支持下,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绣娘队伍,带动妇女从事彝绣手工艺术创业就业千余人。
进入新发展阶段,普雄镇党委政府以举办农民丰收节暨彝族“尝新米节”为平台,宣传普雄、推介普雄,并将呷古村彝绣以发展高端彝族精品手工刺绣为定位,成功打造“成昆铁路线上彝绣第一村”非物质文化民族村落。呷古彝绣技艺、产品登上了主流媒体平台,并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呷古彝绣产品远销广州、深圳、北京,专家多次为北京、深圳时装周彝绣产品打样和制版。
务工、经商和彝族手工刺绣“三驱并进”,农文旅融合持续发力,到2021年底,呷古村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谋远:扬民俗文化
走进当前的呷古村,一股快马加鞭的建设热潮扑面而来。2021年12月,在越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总投资5162.29万元的越西县乡村振兴普雄镇呷古彝绣新村项目落地。该项目将对呷古彝绣新村内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风貌、景观环境、旅游服务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配套设施进行整体提升及改造。
项目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文旅与本地彝绣融合的产业功能,采用“大园区+小业主”与“公司+集体+个体”两大联合经营模式,通过规模化管理、分散化经营,通过村庄集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等村民自组织的培育,持续赋能村民,提升乡村内生动力,创造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呷古模式”联农带农共同致富。
越西古称越嶲,自汉武帝元鼎六年设郡县以来,至今已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古老而历史厚重的土地上,文昌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南丝路文化、古蜀文化璀璨而深邃,民间技艺、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绚丽而多彩,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而弥新,留存着父老乡亲的共同记忆,凝聚着各族儿女的聪明才智,寄托着越西人民的情感追求。
如今,呷古彝绣新村的落成,让这个“成昆线上彝绣第一村”更名副其实,一张更富内涵和多彩的民俗文化名片正在加速形成,其辐射力度和深远意义更加强劲。
阅读量:9.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