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远古时代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岳石文化,山东的史前文化谱系清晰、脉络完整,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柱。如今,山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持续发力,不仅让沉睡的历史文物焕发新生,更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未来之路。
科技助力,展现齐鲁文化魅力。齐鲁发力,做到了“别人有的,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我们还有。”走进山东博物馆,大家的目光“牢牢锁定”《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在这里,蛋壳黑陶高柄杯、大玉璧、汉画石刻等珍贵文物;在这里,用“探源之眼”诉说着山东文明的辉煌历程。“品类之盛”精彩呈现,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就如,展览中专业的博物馆照明设备和照明解决方案,确保了文物在最佳光线下展示,让观众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眼下,科技不仅提升了展览效果,更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例,考古工作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了细致的发掘和清理,构建起了山东地区10万年以来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科技与考古的深度融合,不仅让考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也让公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在于将其“存放”于博物馆,更在睹物、思考、传承。山东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就如礼乐舞表演,让大家氤氲在典雅与繁华的齐风鲁韵中。通过复原雅乐、佾舞、祭祀等相关礼乐舞,让观众在丝竹声声、编钟编磬齐鸣中,梦回那曼妙的时代。这种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不仅让观众深受感染,更让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借力“文旅商”融合发展新路径,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又如,济南古城在修缮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特色项目建设,打造沉浸式消费新体验,让游客在休闲、游览和消费过程中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活态传承、“沉浸式”畅游,让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也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系统保护,构建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山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等,实施齐长城“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制度,开展齐长城周边土地占地补偿等举措,有效保护了齐长城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历史风貌。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与日俱增,据统计,全省共设置了800多个齐长城公益性巡护员岗位,确保每一公里齐长城都有专人负责巡查,数以万计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了抢救修复……系统性保护持续增益,不仅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安全,也为未来的传承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探源,增强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考古是文明探源的原生动力。“深度”考古、深入探索,揭示出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客观规律。山东在考古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沂水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就完整构建了山东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认识,更增强了我们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文明探源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未来的启示。通过考古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面向未来,满是期待,让我们搭乘“探源”的列车,让山东的文化遗产能够继续发光发热,照亮前行的道路。(文/苗瑞祥)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