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博物馆冰箱贴,缘何成文创“顶流”

来源:交汇点客户端

2024-11-04 21:12

发表于山东

原标题:博物馆冰箱贴,缘何成文创“顶流”

来源:交汇点新闻

网友刘军收藏的冰箱贴

最近,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火出圈了,虽然单价100多元,但却要排队4小时才能买到,但在某网购平台,这款冰箱贴价格飙到200多元一个。

南博“小粉炉”冰箱贴

其实,博物馆冰箱贴已经“火”了一段时间了,国博的“凤冠冰箱贴”、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苏州博物馆的“方寸苏博飘竹开合铝箔冰箱贴”等早已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甚至有爱好者用这些“爆款”文物冰箱贴搭建起一座“迷你博物馆”。为何冰箱贴能在博物馆文创品中“破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心态?

南京博物院文创部负责人田甜介绍,南京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中,售价48元的“小粉炉”冰箱贴是近两年最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之一,自2023年8月上市,截至目前销售已近49万件。在南京博物院的文创商店,人们往往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买到“小粉炉”。据介绍,“小粉炉”的真名是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由一块粉晶原石雕刻而成,通体粉红色,布满长短不一的天然纹理,造型古拙敦厚,温润剔透。

南博如意云纹金盘冰箱贴

除了“小粉炉”冰箱贴,南京博物院受到欢迎的冰箱贴品类还包括小猪陶罐冰箱贴、如意云纹金盘冰箱贴、金蝉玉叶冰箱贴等。“有很多年轻人特地为购买冰箱贴而来南博,购买冰箱贴成了很多人参观博物馆的一种仪式感。”在田甜看来,博物馆冰箱贴走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价格适中、方便携带、有纪念意义之外,“‘火出圈’的冰箱贴大多以博物馆的珍贵藏品甚至镇馆之宝为原型,能体现博物馆的收藏特色,让消费者将博物馆的珍品‘带回家’。在设计上,很多冰箱贴牢牢抓住了年轻人的兴趣点,对冰箱贴进行二度创作,让冰箱贴牢牢契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意趣。”

在文物“代言带货”下,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爆款”频出,让许多游客专门“到此一游”。

苏博“方寸苏博飘竹开合铝箔冰箱贴”

苏博“吴钩重辉趣味冰箱贴”

2023年,苏州博物馆文创收入超9000万元,较2019年增长280%。苏博文化创意部主任蒋菡告诉记者,冰箱贴一直是博物馆文创的“主力”,比如“陶冶之珍小花器立体冰箱贴”“叠翠流金多层冰箱贴”“方寸苏博飘竹开合铝箔冰箱贴”等。今年销售靠前的冰箱贴是“吴钩重辉趣味冰箱贴”,灵感来源于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吴王夫差剑,造型设计别致。今年2月上市以来,截至目前销售近4万件。在苏博,所有冰箱贴在总的文创产品销售中,占比达22%左右。

中运博冰箱贴1

中运博冰箱贴2

我省另一热门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售系列冰箱贴共计二十余款,售价在25-40元不等。记者了解到,馆方会不定期针对馆藏文物、临展等相关元素持续开发文创产品,其中馆建系列冰箱贴最为畅销。

于先生收藏的冰箱贴

喜欢到全国各地逛博物馆的于先生最近去过湖北省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院,分别购买了这两家的“越王勾践剑”冰箱贴和“马王堆帛画”冰箱贴。“每次参观完一家博物馆,我都要去文创商店打卡,也一定要带走两三个冰箱贴。”抛开价格因素不谈,于先生认为,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或者代表性文物为原型设计制作的冰箱贴,往往最能反映这一家博物馆的特点。

南京凯乐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缪迪飞,凭借从事文创开发30多年的经验告诉记者,冰箱贴、书签和钥匙扣号称博物馆文创“三件套”,而冰箱贴火出圈,首先它是最具设计空间的文化载体、材质多样,最能够集中体现旅游目的地或博物馆藏品特质。其次,和书签、钥匙扣相比,它的展示性更强,贴到冰箱上,每天看时就能联想起一段美好的时光。另外,冰箱贴也便于收集、收藏。当然,一些冰箱贴价格也随工艺的难度增加而水涨船高。以前一二十元比较普遍,现在已经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说明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经济因素已经不构成文化消费的阻碍。

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永昶教授看来,青年人的这种消费显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基于“心之所向”的理性选择。一方面,冰箱贴的出圈体现青年人的内心充溢着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另一方面,这也是青年人追逐流行生活方式的一种映射,活泼的线下打卡行动与线上经验分享,让小小的冰箱贴“物以类聚”,成为了青年“部落”的文化标识。“这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弘扬在青年一代中有着强大的创造力与创新力。”

博物馆文创如何做到守正出新?苏博蒋菡主任认为,本土文化自信在近年不断彰显,博物馆文创因其题材,某种程度上先天具备文化标杆的意义。对于消费者而言,博物馆文创的消费实质上是一种内容消费——博物馆文化资源被实体化赋予在产品载体上,因而令其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征,拥有这件文创,也等于拥有了其所携带的文化价值。因此如何让文创持续升温,于博物馆文创工作者而言,核心还是要挖好内容,做好产品。“同时,我们会思考如何更贴近年轻人的想法,对他们的兴趣点及消费热点持续进行分析。在文创开发中让设计与当代风潮、新世代审美相结合,也要做到不过分演绎,合理传递文物的文化属性。”蒋主任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 于锋 图片由各博物馆提供

来源:交汇点客户端 编辑:杨凡 审校:何煜鑫 主编:韩信

文化风向

阅读量:17.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