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东营:建设生态家园 保护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

2024-11-13 14:12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3日讯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近年来,东营市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生态承载能力大幅提高,越来越多大自然的生灵光顾流连,成为东营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佐证。

眼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值候鸟迁徙季。置身在“鸟类国际机场”,放眼望去,丰茂的滩涂绿地之上盘旋着不少进出港的“候鸟机队”。如今,超1600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其中,濒危鸟类东方白鹳今年成功繁殖202巢。候鸟不远万里来到黄河口,背后是保护区在环境修复方面下足了功夫。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候鸟迁飞保护的关键区域,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候鸟迁飞保护的关键区域,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世界遗产名录,是黄河口国家公园的主要创建区。近年来,东营市坚持系统修复,提升鸟类栖息地质量。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实施了总投资13.6亿元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建成科学生态补水体系,构建“河陆滩海”连通体系,新修复湿地7.4万亩,河流、沼泽湿地总面积达30万亩,成功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恢复盐地碱蓬5.2万亩,河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明显提升,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

为加强科学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东营市建成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了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科学划定陆海全梯度植物封育区6万亩、原生植物保育区2万亩、野大豆保育区7.46万亩,放流贝类、蟹类幼苗5580万粒,仔鱼5000公斤。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中国科学院等院校,建成东方白鹳保护研究中心,环志和跟踪旗舰物种128只,提高了幼鸟繁殖成活率。

东营市还强化科技引领,提升候鸟智能化监测水平。综合运用遥感、无人机、雷达等先进手段,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成视频监控200余处、复合翼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3处、人工智能鸟类监测识别系统18处,并在全国首创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识别技术。针对公众观鸟,研发了手机端“多彩黄三角”应用平台,方便准确识鸟。根据监测,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6种,有38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达到全球总量的1%。2024年,东方白鹳繁殖202巢526只,保护区内累计繁殖幼鸟3724只,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三分之一;黑嘴鸥近三年繁殖数稳定在1万余只,成为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先后被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

记者 李汉章 编辑 徐莉

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徐莉 责编:李楠 审校:侯峰峰 主编:张晓博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东营广电

作者:徐莉

阅读量:29.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